——讀陳文勝《中國農業何以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并且首次把“農業強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戰略體系之中,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把破解“三農”問題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為什么要實現農業強國?實現農業強國的實踐路徑何在?湖南師范大學陳文勝教授《中國農業何以強》一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邏輯、辯證邏輯和實踐邏輯等方法論,分別回應了相關農業強國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三農”問題的中國之問、時代之問、現實之問和改革之問。
一、問題邏輯:破解農業何以強的深刻反思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對時代問題的追問,對所處時代的分析和反思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意識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意識,體現了一種超越性。一方面體現對現存世界的反思,深刻透視未被揭示的問題;另一方面指向未來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中國農業何以強,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超越。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執政的根基。陳文勝教授在《中國農業何以強》書的序言中寫道:“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民長期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如何進行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命題。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作為責任使命。”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且農民占多數的國家,如何評價大國的農業問題,如何適應農業發展變革問題,如何應對農業發展轉型問題,又如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回答這些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
一是反思中國農業的根本功能問題。比如,曾經中國人口只有幾億卻有不少人餓肚子,糧食連數量都無法滿足;現在有14億多人口卻農產品供給充足,各類農產品應有盡有,不僅要“舌尖上的安全”,還要“舌尖上的美味”。陳文勝教授通過將中國農業同美國、荷蘭等國農業比較,認為中國農業發展不能單純以經濟功能來看待,而更重要的是從解決中國人口吃飯的根本問題來評價其社會功能。同時,還要看待“大國小農”問題。
二是反思中國農業發展結構性問題。陳文勝教授通過深入調研,對中國農業發展轉型特征作了十分明晰分析認為,我國農業發展由數量短缺問題轉變成結構性矛盾。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產品從買方市場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主要矛盾由數量要求轉變為質量要求、由總量不足轉變為階段性供不應求和供給過剩并存所呈現出的結構性矛盾。
三是反思農業效益遞減的農民增收困境問題。陳文勝教授認為,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業效益遞減與工商業效益遞增的結構性矛盾,不僅形成了對經濟社會發展難以抵御的誘惑力,而且導致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加之受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國民經濟下行和疫情等宏觀背景的多重影響,影響農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因素急劇增多,農民增收壓力越來越大。
四是反思土地制度改革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存在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土地制度和產權制度未能有效激發鄉村發展的活力,農村的資產和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盤活,導致資源要素長期向城市單向聚集,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二、辯證邏輯:解析農業何以強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運用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堅持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事物發展變化規律。中國農業何以強?陳文勝教授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對中國農業發展邏輯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析。
一是善于將中外農業發展比較。如,如何評價大國農業問題,陳文勝教授分別從中國的人口、耕地面積、糧食產量等幾個量化指標,與美國進行比較。此外,就大國小農問題,還將中國農業與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比較。
二是善于將中國農業發展歷史與現實比較。如,在論及中國農業改革發展時,重點回顧了中國農村改革經歷的三個階段。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稅費改革以及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等階段。再如,論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時,對土地制度演進過程進行了深入闡述,認為土地制度演進與中國的社會發展歷程相伴隨,從民主革命、土地改革、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到家庭承包經營,無不與土地制度直接相關。
三是善于從事物變化發展規律來分析中國農業改革發展。如,論及如何破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時,陳文勝教授認為應遵循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因為農業生產是天、地、人三者合一的過程,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氣候,產生出來的品質是不一樣的。所以,農業生產有著特殊的要求,就是要尊重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而不能簡單地套用工業化的思路來發展農業。”
三、實踐邏輯:實現農業全國的現實路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即從實踐出發解釋觀念的東西。它強調實踐,強調主體方面。實踐是主體改變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自覺、能動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受事物發展規律的制約。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而是需要通過人們的深入實踐,經過不斷地改革探索,積累經驗并推廣,才能實現理想的目標。陳文勝教授從中國農業發展實踐出發,通過對農業發展的現實分析和研判,提出了我國農業強國的實踐路徑。
一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品牌強農為著力點推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產品生產;以綠色強農為方向推進農業科技發展變革;以城鄉融合為突破推進農業發展動力變革;以社會化服務為關鍵推進農業發展效率變革。
二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科技服務賦能,實現生產方式變革;推進地域資源賦能,實現要素配置變革;推進綠色生態賦能,實現產品質量變革。
三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作為人口大國,耕地紅線必須毫不動搖。同時,對于非農用地,則需要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目標下破除二元結構,讓農村土地改革的紅利更多地優先鄉村和農民,確保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以此作為處理農民與土地關系的底線。
(作者系哲學博士,高級研究分析師。研究方向:縣域經濟、鄉村振興、基層金融黨建、金融安全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