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鄉村振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縣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單元,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縣域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至關重要。
一、縣域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縣是我國歷史上最完整最穩定的行政建制,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自秦始皇起,“縣域”便是最基本的政權單位,歷來被賦予安邦定國的重任。“郡縣治,天下安”。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縣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縣一級承上啟下,要素完整,功能齊備,在我們黨執政興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他還強調,縣一級“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縣級在我國現行行政架構中,屬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它上接地市、省級管轄,下管鄉鎮村,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功能齊全。據統計,縣域占國土面積的90%以上,人口占全國的70%以上。除縣城外,縣域的主體構成是鄉村,從鄉村振興角度來看,縣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平臺。進入新發展階段,縣域在發展全局中,尤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作用十分突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縣域不可或缺,它是擴大內需的潛力所在,也是國內大循環中的關鍵環節。中國式現代化包括農業現代化,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而縣域強農業才可能強。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縣域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指明了未來縣域發展的方向。在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縣”與“縣域”詞頻出現次數達41次,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縣域”一詞出現了13次,與“縣”相關的表述多達35處,既把縣域經濟發展提高到了新的歷史高度,也指明了以縣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路徑,還深刻揭示了縣域高質量發展對于打通城市群、國家中心城市、都市圈發展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連接通道的重大意義,極大地提升了縣域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
二、找準縣域在鄉村振興中的著力點
以資源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縣域所具有的特殊資源統籌功能,決定了縣域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一方面,縣域涵蓋了我國大多數的農業產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縣域具有足夠的二、三產業基礎,能與在地農業進行有機融合及互補,從而有效整合與統籌鄉村振興資源,立足縣域能夠布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另一方面,縣具有成熟的組織形態,縣級政府職能齊全,有多方統籌、協調和聯動的能力,相對于地市,它更接近鎮(鄉),在鄉村振興資源的統籌中可克服地市因管轄范圍廣而可能出現的資源分配不到位、指令懸浮等問題,也可以彌補鄉鎮一級因人員、財政等資源不足的局限性。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已有以縣為單位統籌推進的成功做法和案例。如近年來福建省龍巖市鄉村振興“一縣一片區”建設,各縣(市、區)依托各自的優勢,選擇一個片區,以項目建設為統領,聚焦片區內3—5個村,集中資源力量,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建設行動和特色產業發展等,初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不同類型的鄉村振興樣板,帶動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以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是最大的不充分。而補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就要從促進城鄉融合入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我國一半以上人口在縣域生產生活,縣域是城鄉各類生產要素交換流動的基本場域和匯聚點。基于縣級在我國行政架構中的特殊位置和調動能力,它具備城鄉融合發展的有利條件,是承擔這一任務的主要角色。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比較突出地表現在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不平衡上。近年來,一些地方探索在縣域范圍內推進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均等化,取得較好成效。福建省德化縣組織醫療組,定期到鄉村巡回,還組織日常生活便民服務隊到鄉村,為村民提供理發等服務,向鄉村導入服務資源,受到村民歡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根本之策。許多地方因地制宜,培育支柱產業,承接適宜產業轉移,幫助農民就近就業,增加了收入,從而為縮小城鄉差距提供了堅實基礎。實踐證明,縣域處于城鄉融合發展的前沿,縣域城鄉融合做好了,就為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城鄉融合創造了條件,進而為鄉村全面振興打開了通道。
以縣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縣城是“城尾鄉頭”,上聯城市,下接鄉村,是城市與鄉村的交匯點和資源要素轉換的中轉站,在連接城市、服務鄉村,進而構建城鄉經濟共同體中發揮作用,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意義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展開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快速城市化進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深刻改變了國家面貌。與此同時,人口和各類資源向大城市高度集聚,鄉村“空心化”日益嚴重,城鄉失衡不斷加劇。國家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把縣城建設好,是實現這一謀略的重要一環,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把縣城建設好了,有利于提高縣城產業發展的承載能力,從而壯大縣域經濟,促進鄉村經濟繁榮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把縣城建設好了,讓農民就近轉移,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在鄉村的公共服務和生活性基礎設施的供給還達不到大城市同樣水平時,如果縣城和大城市擁有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務和便利生活條件,縣城就能留住人,為鄉村振興提供人力資源。如果連縣城都建設不好,那么縣域內鄉村就很難成為人們,特別是城里人的“詩和遠方”。總之,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認識和把握縣城建設的重要意義,把縣城建設成為發展生產、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發揮縣城在縣域的領頭羊作用,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引領助力鄉村振興。
三、持續增強縣域發展的活力動力
鄉村要振興,縣域須做強。要以改革為動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我國改革開放政策最先在縣域層面實施,充分調動了縣域經濟的活力。東南沿海地區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充分享受了制度改革的紅利,鄉鎮企業大量涌現,推動了東部地區的一些縣市率先發展起來,成長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桿。但從全國來看,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還需要通過持續的改革創新來調動。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把深化改革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構建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治理體系,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活力。培育縣域經濟創新能力,打造縣域新型農業消費市場,緊跟當下市場潮流,開通電商直播平臺,升級物流快遞渠道,確保農產品有的賣、賣得好、賣得快,推動縣域產業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提升縣域產業質量效益。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是降低縣域經濟發展風險的關鍵,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驅動體系,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產業科技創新,加快數字經濟賦能。依托農業科技創新,有利于縣域資源整合,開發統籌縣域間資源輸送傳遞的新模式。要尊重基層的創新創造,相信和依靠基層干部群眾,大膽探索,勇于開拓,充分調動他們改革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要不斷深化縣域放權賦能改革。賦予縣級與事權相應的自主權、管理權,使他們能夠因地制宜,遵循當地的資源稟賦做出相關決定、決策,為縣域發展創造“寬容”的制度空間和發展機會。要推動資源下沉,讓縣級對資源有更大的支配和調動權。要在加強監管的同時破除權限需求壁壘,促使縣域的體制機制高效運行,構建規則協同、產業合作、設施共建、服務共享、政策聯動的新格局,為城鄉融合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系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黨組成員,福建省鄉村振興研究會會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縣域經濟報》2023年4月2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