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胡守勇: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理論內涵與分析框架

[ 作者:????胡守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08-30 錄入:曹倩 ]

摘要: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新征程上開辟精神文明建設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城鄉融合邁向深層次的客觀需要,是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戰略任務,也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原創性的本質所在。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根本要求是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主體條件是城鄉互融共生的文化形態,物質基礎是城鄉互融共促的發展格局,核心內容是城鄉互融共通的公民道德,關鍵要旨是城鄉互融共進的精神生態,基本途徑是城鄉互融共創的建設范式?;趦r值、間性、空間、交往、情感、制度六個維度構建分析框架,有利于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層面深入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關鍵詞:城鄉融合;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命題,是對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在精神文明建設層面作出的重大部署,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根本方向。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新征程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行動方略,對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目前,學術界對該命題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文化建設方面,如探討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鄉村文化振興的實施框架、路徑和保障機制等問題,或提出通過物質塑形、精神鑄魂、數字賦能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并促進城鄉文化融合發展等觀點。而專門聚焦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成果還比較少,且主要是宏觀政策層面的探討,如認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重點任務在農村,需要樹立系統觀念。高質量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不能只停留在宏觀政策層面,亟須從學理上闡釋其豐富內涵,探討其分析框架,深入拓展精神文明建設的研究空間,從而為具體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時代意蘊

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具有深厚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深刻解讀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這一命題的時代意蘊,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這個科學命題的理論內涵。

1.開辟精神文明建設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40多年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到了觸及“天花板”的階段。從理論層面看,自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精神文明的話語形態經歷了從意識形態話語向大眾話語,從問題意識向價值追求的系統推進,相關研究圍繞理論內涵、地位作用、目標任務、方針原則、黨的領導,以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教育和科學、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等展開,甚至曾有學者發出創建“精神文明學”的倡議,但相關研究總體呈現零散化、感性化和表層化特點,學理性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更有學者認為精神文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論的蒼白性”。從實踐層面看,全國上下圍繞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1986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1996年)以及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印發的《關于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指導意見》(2017年)等文件精神,聚焦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相協調,精神文明建設與“三位一體”“四位一體”“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統籌等命題展開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方式方法等都日趨定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已經成為常態化工作。然而,還需看到,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仍帶有明顯的城鄉二元特征,這種研究范式客觀上已經與城鄉關系融合發展的時代要求不相適應,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需求不相適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精神文明建設只有順應城鄉關系加速演變的客觀現實,擺脫城鄉二元的路徑依賴,圍繞融合發展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才能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境界。

2.推進城鄉融合邁向深層次的客觀需要

城鄉關系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面臨的基本關系,“城鄉關系一改變,整個社會也跟著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敝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城鄉關系先后經歷“城鄉分割”“城鄉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融合”等階段。201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就推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等做出了具體安排。隨后,國家發改委等十八個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方案》,確定浙江嘉湖片區、廣東廣清接合片區、河南許昌、重慶西部片區等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聚焦11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先行先試,擬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改革措施。盡管各試驗區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從現行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安排來看,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目前只有建立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鄉村治理機制、建立鄉村文化保護利用機制等方面的具體安排,缺乏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總體制度設計。精神文明既決定于物質文明,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性和整體性,反映一個社會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的總體面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邏輯構成和層次結構,系統內某一部分、某個層次的發展水平不能代表整個系統的發展水平。從實踐探索來看,城鄉融合體制機制改革中遇到的難點、堵點,究其原因,都與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相對滯后密切相關,即城鄉融合發展缺乏足夠的、應有的價值引領、文化條件、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眾所周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城鄉物質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也包括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進而言之,沒有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就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融合發展。城鄉物質層面的融合發展不會自然帶來精神層面的融合發展,而精神層面的融合發展則會給物質層面的融合發展提供方向和動力,因為“意識上的變革——價值觀和道德倫理上的變革——會推動人們去改變他們的社會安排和體制”。因此,只有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加快實現城鄉精神文明的共振,才能使城鄉融合發展行穩致遠,不斷向縱深邁進。

3.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戰略任務

新時代新征程催生新的文化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彪m然在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的持續沖擊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但其在廣闊的鄉村依然“倔強地”存在,體現著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在“兩個結合”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具有世界現代文明的共同特征,更具有中華民族的鮮明特色,這種鮮明特色主要源于幾千年來延續不斷的中華文明,立于百年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紅色文化,具有延續性、創新性、包容性、統一性、和平性等突出特征,既是對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和風范的高度凝練,也是中國共產黨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書寫的中國話語。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立足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成就、基本經驗和現實條件,著眼于“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是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戰略任務。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范式變革,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搭建城鄉互動平臺,賦予增量;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破解城鄉結構矛盾的路徑方法,增添動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夯實發展基礎,提升勢能;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實踐表達,是自信自強的主動作為,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必將進一步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沉睡的基因”,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華文明底色,為加快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4.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原創性的本質所在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是既符合現代化一般規律又具有獨特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與實踐。中國式現代化除了具備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外,更加重視物的全面豐富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并致力于克服“資本邏輯的泛濫、市場驅動力量的過分膨脹所導致的人的需要的畸形發展、精神世界的扭曲和貧乏”問題,體現著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相對于西方式現代化生產方式全面“物化”、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相對獨立性、共同體與個體的撕裂等制度困境,中國式現代化秉持“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們現實聯系和觀念聯系的全面性”的觀點,堅持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相統一,堅持以人的邏輯駕馭資本邏輯的制度體系,是超越西方式現代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旨在補齊城鄉融合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這個短板,補強“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這個弱項,是新征程上“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舉措,是超越西方式現代化發展邏輯的關鍵所在,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創性本質。深入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能夠匯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厚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軟實力,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開拓文化文明發展路徑。

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內涵解讀

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新征程上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必然會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方向路徑、方針策略、方式方法、政策體系,以及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產生深刻影響。只有準確理解其科學內涵,才能高質量推進新征程上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理論創造和實踐創新。筆者嘗試從以下六個方面對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深刻內涵進行系統解讀。

1.根本要求: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

精神文明建設在古今中外都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都發揮著在社會意識中培根鑄魂、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教化功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唯有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才能在守正創新中更好地發揮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效能。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順應城鄉關系的發展態勢,遵循精神與物質辯證法的客觀規律,錨定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宏偉目標,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略進行結構性調整的舉措。這種結構性調整必然加快以城市和鄉村為大致分野的傳統與現代、主流與支流、外來與本來、高雅與通俗等文化形態的交流、交鋒、交融,形成精神文明建設的城鄉融合新場域。在這個新的場域中,基于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大眾文化與基于傳承機制的傳統文化之間的現實競爭是非對稱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空間會受到更多的沖擊;基于文化領域的意識形態滲透與反滲透、攻勢與反制會一直存在,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國家文化安全風險不容忽視,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必須把握好方向,堅持住原則,守護好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蓖七M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旨在提高城鄉居民的整體生活品質和城鄉社會文明程度,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革命文化的方向引領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熏陶,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從根本上確保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根本立場和正確方向。

2.主體條件:構建城鄉互融共生的文化形態

以什么樣的理念來看待城市和鄉村的互動關系是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關于城鄉關系的頂層設計先后經歷了城市領導鄉村、鄉村支持城市的城鄉二元結構塑造,以及“城鄉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破解兩個歷史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開始謀劃和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戰略,推動城鄉關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作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部署,豐富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整體內涵?;仡櫸覈鐣髁x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學術界發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以及‘城市本位’利益取向主導下的‘以城統鄉’的實踐致使城鄉文化資源配置不均,鄉村文化發展的優質資源被城市抽取,城市文化強勢、單向地對沖鄉村文化,破壞了城鄉文化關系的平等性與和諧性”。如果這種錯位的城鄉關系長期得不到校正,不僅會導致城鄉融合難以實現,還會助推城市文化吞噬鄉村文化,嚴重破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根脈”,危害國家文化和意識形態安全。就精神文明建設而言,城市社會既有講效率、講理性、講規則、講信用等優勢,但也存在精神頹廢、抑郁焦慮、見利忘義等各種“城市病”;鄉村社會存在講道義、講情理、講團結、講忠孝等優良傳統,但也有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各種“鄉村病”,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內在地要求城市和鄉村兩大主體在精神文明建設的互動中摒棄“城市優于鄉村”的主客觀念,樹立城鄉文化的“間性思維”。要充分認識到,城鄉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城市和鄉村唯有融合發展,才能迸發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以及新的文明?;诔青l之間的主體融合構建城鄉互融共生的文化形態是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主體條件。要將城鄉看作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謀劃精神文明建設,營造城鄉互益、互融、共生的文化形態,從認知上明確城市和鄉村的平等地位,并將其作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底層邏輯和行動準則。

3.物質基礎:形成城鄉互融共促的發展格局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背青l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在國家城鄉融合發展戰略推進下的重大任務,必須遵循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沒有城鄉物質文明層面的融合,城鄉精神文明層面的融合就難以落地生根;沒有城鄉精神文明層面的融合,城鄉物質文明層面的融合也難以為繼。在城鄉關系的塑造中,城鄉空間布局是政府對城鄉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進行科學規劃、調整優化的法定行為,是主導城鄉關系演進格局的關鍵因素。實踐證明,有什么樣的城鄉空間布局,就有什么樣的城鄉發展格局,我國城鄉二元格局的形成及其長期存在與城鄉空間“區隔式”布局密切相關。因此,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必須以城鄉空間的“融合式”布局為前置條件。在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實施中,推進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在縣域范圍內的統籌布局、互融共進,是實現城鄉人口、資源和其他要素均衡布局、合理流動的基本條件,是構建城鄉現代產業體系、創造城鄉高品質現代生活、優化城鄉生態環境質量的根本抓手。必須充分認識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客觀實際,把塑造城鄉互融共進的發展格局作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物質基礎,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提質生態的發展目標抓精神文明建設,摒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說教式”工作方式,“要辦實事、講實效,緊緊圍繞促進人民福祉來進行,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終圍繞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互融共生開展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不僅能夠為物質文明層面的城鄉融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能夠不斷豐富和拓展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內涵和發展空間。

4.核心內容:重塑城鄉互融共通的道德規范

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其中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必須把握好城鄉道德建設這個關鍵,把塑造城鄉互融共通的倫理道德體系作為核心內容。有學者研究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中,城市和鄉村分別實現了“從‘寄生’到‘中心’、從‘主宰’到‘依附’的‘轉身’,這一‘轉身’既包括了鄉村與城市關系、鄉村內部關系與結構的轉向及其所指向的倫理轉型,也體現為中國農民的身份轉變及其所引發的道德問題,并由此而生成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特有的道德圖景”。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5.22%,全年外出農民工1.72億人,本地農民工1.24億人。盡管城鄉人口高頻流動極大地促進了城鄉道德規范的交流交融,但到目前為止,城鄉社會依然存在著兩種鮮明的道德形態。在鄉村社會,由于大多數人“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熟人社會特征明顯,盡管受到現代市場觀念的沖擊,但傳統道德規范和道德實踐依然是鄉村道德形態的濃厚底色。在城市社會,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自己只是“匆匆過客”,盡管工作在城市、居住在城市,但“葉落歸根”的心態或濃濃的“鄉愁”依然是存在于很多城市居民精神世界的深深念想。鄉村熟人社會一般重人情、看面子,人際交往倚重倫理規范、注重禮尚往來;城市屬于陌生人社會,人際交往更加倚重理性規則、注重守信重諾。在現實生活中,城鄉社會道德形態之間的差異性常常導致城鄉居民在道德實踐中發生沖突,這種沖突不但會影響正常的社會交往,還會成為城鄉融合發展道路上的道德“疙瘩”。因此,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要從城鄉兩方面著手,著力推進城市社會道德建設和鄉村社會道德建設雙向互動、相向而行,使城鄉道德體系互融共通、優化升級。一方面,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同時強化法治宣傳和依法治理,在鄉村社會植入現代法治意識和契約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強城市道德建設,系統治理市場經濟對道德體系建設產生的負面影響,遏制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行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道德基因和紅色基因,引導城鄉居民愛黨愛國、明德向善、重情重義、孝老愛親、守法誠信,形成城鄉互融共通的倫理道德體系,排除城鄉居民交流交往中的價值理念障礙。

5.關鍵要旨:構建城鄉互融共進的精神生態

國內有學者從生態危機視角提出過精神生態的概念,旨在改善人類內在精神狀況、彌合破碎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解,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祥和的良性循環。國外亦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態是一個融合了不同世界觀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僅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本文所指的精神生態體現為精神文明建設場域內相關主體、社會思潮、資源要素的結構及其運行狀態。精神生態決定著社會群體的理想信念、人生追求、思維方式、審美偏愛,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約束條件。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社會生產力加快發展,變化的社會節奏與不變的自然節律之間的張力越來越大,給個體情緒、群體心理和社會心態帶來越來越大的沖擊,不利于城鄉社會精神生態的良性發展,精神抑郁、情緒焦慮、偏激暴戾等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問題日益成為現代社會治理需要面對的突出痛點。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既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又是重大的精神文明建設短板,除了需要“從公眾認知、基礎教育、社會心理、患者救治、社區康復、服務管理、救助保障等全流程加大工作力度”,還需要從城鄉社會精神生態優化方面著力。全面優化城鄉社會的精神生態是營造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氛圍、提升精神文明建設質量的基礎性工程。在城鄉融合發展戰略背景下,城鄉精神生態建設面臨新情況和新機遇,需要采取互融共進的路徑推進精神生態優化。一方面,城鄉精神生態具有明顯的異構性特征,給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造成結構性障礙。同時,城鄉社會都存在不可忽視的精神生態問題,需要將精神生態優化提上議事日程。另一方面,城鄉精神生態存在較強的互補性,“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知足常樂”等樸素價值觀在鄉村社會還有很深的群眾認同基礎,這恰是治愈城市社會一些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問題的“良方”;開放包容、理性高效的城市社會則為鄉村居民開拓視野、放大格局、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因此,有必要將構建城鄉互融共進的精神生態作為關鍵要旨,發揮城市社會和鄉村社會精神空間的互補性,構建城鄉社會共享的精神生態,夯實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生態基礎。

6.基本途徑:堅持城鄉互融共創的建設范式

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一個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建設范式的選擇事關建設目標的有效實現。相對于城鄉二元結構下精神文明建設的城鄉區隔范式,城鄉融合背景下的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構建城鄉統籌協調、互融共創的建設范式。一要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建設。城鄉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過程中能夠增進公共性和集體主義認同,充分感受和認同滲透其中的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進而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需要以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基本依托,切實把握“我國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堅持文以載道、文以傳情、文以植德,補齊短板、補強弱項,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具體要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平臺建設為主要突破口,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高城鄉精神文明建設領域內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二要形成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城鄉精神文明建設體現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貫通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各領域,要素的平等交換和雙向流動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條件和衡量標準。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資源要素在城鄉間平等交換和雙向流動能夠充分激發城鄉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和整體效力,為堅定中華文化立場、助力文化自信自強開辟路徑。具體要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構建制度性通道,實現城鄉要素最優配置以及城鄉風貌相得益彰。三要統籌城鄉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要積極探索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具體方式,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明培育、文明實踐和文明創建中將城市和鄉村統籌起來考慮,將傳統與現代聯系起來謀劃,將融合發展的理念融入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領域各方面。

三、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分析框架

作為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系統工程,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一個具有嚴密邏輯依據和鮮明時代意蘊的新命題,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都需要一個學理性的分析框架。相對于理論內涵的抽象性和原則性,分析框架則應凸顯具體化和可操作性,旨在為理論層面構建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評價標準、構成要素和指標體系提供理論依據,為實踐層面探尋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提供學理支撐。本文立足于理論內涵的研究基礎,著眼于實踐層面的內在要求,進一步聚焦評價和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嘗試性地提出包含以下六個維度的分析框架,以期能對相關理論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1.價值維度

價值維度是分析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根本要求的重要視角。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首先要確保精神文明建設始終處在正確的發展軌道上。從價值維度看,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應落實三個方面的根本要求。一是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整合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要把全社會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并能形成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蔽覈木裎拿鹘ㄔO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始終代表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在多元雜陳的意識形態或社會思潮中畫大畫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同心圓,需始終彰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在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中更加鞏固。二是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基礎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土壤”,其哲學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處事態度等閃耀著中華文化智慧的光芒,始終是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資源。在積極吸納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必須堅定中華文化的立場,保護好城鄉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前人留下的各種文化遺產,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傳承,使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彰顯中國智慧、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三是突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途徑,其蘊含的價值導向包括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等,必須貫穿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無論是在理論分析中,還是在實踐推進中,都要牢固樹立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正確方向,發揮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整合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基礎作用,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作用,加快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2.間性維度

間性維度是分析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主體條件的重要視角。將主體間性理論應用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形成文化間性思維,有利于引導城鄉兩種文化形態形成平等互鑒、互融共生的關系。文化間性不僅是一種文化理論,更是一種文化的政治態度、倫理實踐和社會行動依據,其要求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都保持開放性,使之能夠在交流互動中互相借鑒、融會貫通,形成融合發展的態勢。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的互動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對稱關系,維護城鄉文化主體的平等性在實踐中存在重重阻礙。對此,必須認真把握維護主體條件的三個控制性因素。一是城鄉文化要素交易的對價性。城鄉文化資源要素交易的對價性是文化間性的直接表現,在縣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文化產業發展中,要借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東風”,加快破解制約城鄉文化資源要素交易的不公平問題,切實維護鄉村文化的主體地位和鄉村文化資源權屬主體的合法權益。二是城鄉文化產品輸出的雙向性。城鄉文化產品輸出的雙向性是文化間性的現實表征,城市對鄉村單向性的文化輸出結構與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背道而馳。在繼續做好文化、科技、藝術“三下鄉”的同時,亟須積極扶持“非遺”傳承人,支持民間文藝團體、民間藝人等積極健康的草根文化,鼓勵支持優秀鄉土文化的外向傳播,不斷減少鄉城文化產品輸出的“逆差”。三是城鄉文化振興的整體性。城鄉文化振興的整體性是文化間性的價值追求,要力爭將縣域文化振興、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等指標要求投射到城鄉每一個角落,覆蓋到城鄉每一位居民,補齊補強縣域范圍內的短板和弱項,不斷實現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均衡可及和整體提升。

3.空間維度

空間維度是分析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物質基礎的重要視角。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必須以城鄉融合共促的發展格局為物質基礎,而城鄉融合互促的發展格局與區域、城鄉空間的協調布局直接關聯。城鄉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結構安排框定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格局和走向,也決定著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現狀和前景。從空間維度分析,城鄉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融合布局是確保城鄉居民高品質生活的基本前提,是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物質基礎的直接體現。要跳出傳統精神文明創建的單向思維,使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與城鄉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融合共生的格局全面對接。一要將精神文明建設元素融入城鄉生產空間。生產空間的布局決定城鄉產業體系發展的體量和質量,要把精神文明建設理念融入城鄉產業布局,加快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縣域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作為精神文明創建的重要指標。二要將精神文明建設資源下沉到城鄉生活空間。生活空間的優化布局必須充分考慮城鄉居民的公共生活、生態宜居以及民族地區各民族嵌入式分布格局等要求。充分考慮都市圈、城市群和縣域城鎮體系的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將精神文明建設資源下沉到集體提升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和撤并搬遷類村莊。在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資源合理布局的過程中,要確保精神文明建設領域公共服務緊貼城鄉生活空間,方便居民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服務。三要將精神文明建設成果體現到城鄉生態空間。生態空間的布局必須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營造綠色低碳生活,科學設定并嚴格守護資源消耗上線、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質量底線,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城鄉精神文明創建,推動城鄉環境形貌、社會風貌和精神面貌相輔相成、共同提升。

4.交往維度

交往維度是分析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核心內容的重要視角。社會交往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始終受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規約,其行為規則的傾向性決定了社會文明的形態。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發揮著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我國經歷了數千年的封建制度,傳統禮俗和道德規范在鄉村社會長期發揮著主導作用,鄉村社會常被定義為禮俗社會。與此相對應,由于市場化、城市化的強力影響,現代契約精神和法律制度在商業活動頻繁的城市社會發揮著主導作用,城市社會的現代法治特征更加突出。城鄉社會交往制度規約的差異既不利于城鄉社會交往,也不利于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在分析框架中確立交往維度,旨在推進形成城鄉互融共通的道德規范,排除城鄉社會交往的制度隔閡,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一是城鄉共遵道德規范。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兩者都對社會交往發揮規約作用。中華民族積淀著豐厚的優秀傳統道德資源,“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以此為基礎,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重建新時代城鄉居民共同遵從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將相關道德規范融入法治建設、融入城鄉居民日常交往。二是城鄉共守法治底線。法治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是現代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把法治教育納入城鄉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樹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風尚,堅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城鄉交往基本規則。三是城鄉共促社會融合。當共同遵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規范以及共同遵守法治底線逐漸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時,城鄉之間也會隨之逐步實現普遍的社會交往和社會融合。

5.情感維度

情感維度是分析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關鍵要旨的重要視角?!叭绻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果是不可避免的?!币虼?,城鄉融合發展需要以健康的社會情感為依托。情感社會學認為,情感治理是以情緒安撫和心靈慰藉為目標的制度化的或非制度化的情感回應,一般有三個層次:社會心態、群體心理、個體情緒,即宏觀、中觀與微觀?;ト诠策M的精神生態集中體現為城鄉居民個體情緒、群體心理和社會心態的良好狀態。要高度重視社會心理和精神健康問題,強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中的情感治理。一要培育健康的個體情緒。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精神領域的“所有制”問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需要完善個人情緒生成機制,推動個體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形成互動式結構,構建個體主體性與社會公共性相互貫通的情緒世界。二要化解負面的群體心理。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特別是在物質層面的融合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群體性的利益沖突,進而形成負面的群體心理,如果不能對其進行及時的疏導和化解,就將影響整個社會心態。此外,還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服務力度,及時化解負面的群體心理。三要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社會心態是社會中大多數成員共享共有的社會需求、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觀和行為傾向的總和。社會心態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標,要深刻把握社會心態的影響要素與內在結構,把社會心態的調適作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推動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營造互融共進的精神生態。

6.制度維度

制度維度是分析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基本途徑的重要視角。精神文明建設重在建設,關鍵在制度。推動城鄉互融共創建設范式的形成需要從三個層面強化制度供給。一是構建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01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成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行動指南。然而,還需要認識到,目前國家頂層設計層面針對精神文明建設還缺乏體系化的制度安排。因此,還需要在理論上不斷探索,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和政策體系。二是完善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領導體制。強化各級黨委對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主體責任,將其納入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議事日程;進一步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順應國家新一輪機構改革的新機遇,將各級志愿服務工作機構和職能整體納入黨委社會工作部門,探索城鄉志愿服務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三是完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機制。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有效途徑,是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有力抓手。要整合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的創建指標,形成有利于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指標體系;重構縣域精神文明創建工作體系,推動內容形式、方法手段、載體渠道創新,不斷增強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對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推動力。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州學刊》2023年第8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久久第一场电影 | 先锋亚洲国产AV | 精品久久是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影视免费在线观看 | 午夜在线99精品 | 久久综合精品网站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