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康社會全面建成,中華民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向共同富裕征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處理好“富口袋”和“富腦袋”的關系,而文旅及其融合衍生的新興業態,實際上已經成為各地促進“富腦袋”、實現共同富裕的一種有效方式。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可以滿足現在人們對旅游產業的品質化、定制化、個性化的要求,同時又帶動鄉村發展,讓鄉村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通過以文促旅、以旅養人,鄉村旅游在促進鄉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云南省為例,2021年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整體年收入達到6.94億,占到旅游收入的46.4%。所以文旅產業凸顯優勢,賦能發力,使得許多農村變成了美麗鄉村、幸福鄉村,也促使人們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成為一種新的動能。云南以前以煙草產業為主體,現在云南成為中國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業在推動云南省的鄉村振興、鄉村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云南省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文化市民、招商推介、品牌創建、市場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幫扶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實施了“123518”的精準旅游扶貧工程及其他一些旅游扶貧項目一萬多個,鄉村文化和旅游投資達到1500億,文旅扶貧培訓超過25萬人次,同時創建了611個旅游扶貧單位,有異地游客接待規模的旅游特色村達到1000多個,累計接待游客11.65億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8600億元,帶動貧困人口脫貧80.85萬人,占全省脫貧人口的12.3%。主要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健全完善政策體系,強化規劃科學引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規劃,包括《旅游扶貧示范鄉村認定規范》和全省各地的專項規劃等。
二是找準特色產業和模式,尤其是一些高原特色農業,以茶、花、果、蔬菜、咖啡、堅果、中藥材,包括云嶺牛的肉牛為支撐,打造全新的、多功能經營模式,2021年規模以上的企業年收入增加到750億元,依靠延伸產業鏈,破解產能落后、經濟落后等難題。
三是盤活資產,提升效率,推動資源要素重新組合。通過實施“五動”,即“政策推動、項目帶動、品牌拉動、上下齊動、城鄉互動”,讓歷史遺存活化,讓民族古城、古鎮、古村重生。喚醒大理古城、麗江古城等古鎮的文化旅游資源,盤活閑置資源,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通過激發鄉村文化,打破原有產業模式從而實現增收。
四是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出經驗總結和模式。總結出文旅資源依托型、文旅投資帶動型、文旅項目輻射型、文旅扶貧結合鄉村特色型等文旅融合模式。另外推廣“黨支部+鄉村”“旅游合作+社戶”“企業+景區+農戶”等旅游發展模式,讓居民直接或間接參與旅游活動中來。在模式探索上,有4個案例入選到文旅部《體驗脫貧成就,助力鄉村振興,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選編》中。另外云南省人民政府還專門印發了《發展鄉村旅游度助農增收10個實踐模式》,出版發行了關于文旅融合典型的研究報告和示范案例,讓更多人了解從而帶動鄉村整體發展。
五是推動鄉村文化創新,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挖掘和活化利用古典文化、民族文化、商邦文化等,傳承包括農俗體驗、民族歌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來進一步拓展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現代農業產業園、研學基地。
六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特色文旅品牌。首先是通過“三產”融合拓展休閑、田園生態、科普研學、戶外、體育、康養、非遺等領域,打造“文旅+”品牌。通過文旅+遺產、文旅+花卉、文旅+茶葉、文旅+民族工業品、文旅+工業遺產、文旅+文創等,打造夜經濟、美食、康養等多種旅游形態,推出10條非遺旅游精品線路、22條歷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6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兩條線路成功入選“建黨百年百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
其次,打造鄉村旅游特色民族村寨。一是融合了包括民族文化、抗戰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鄉賢文化其他資源,打造國家級品牌重點的旅游鎮3個、全國農村旅游重點村43個,在全國排名第六。二是塑造大量省級品牌,包括省級旅游名鎮101個、旅游民村214個、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村寨498個。三是打造景區品牌,比如在鄉村里面的A級景區數達到了310個。四是打造旅游線路品牌,有10條線路入選“全國鄉村精品線路”。五是鄉村民俗,比如環洱海的民俗繼承、大理的雙廊等,使之成為游客打卡體驗的勝地。六是安排省級資金來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561個,其中154個被國家民委掛牌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整體發展狀況非常好。
七是完善利益連接機制,保障農民的持續獲益。鼓勵農戶參與經營,構建多元利益的連接機制。一是鼓勵村民參與民宿和旅游服務,比如餐飲、民俗服飾、歌舞表演等。另外推動方法模式,通過“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等多種模式,構建出多元利益的連接機制。二是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共建共享共治來促進增收。首先,創新利益的分配機制,比如以自己的閑置資源與土地入股、勞動就業、參與經營的利益分配,實施“阿者科計劃”,構建了“保護者受益、受益者保護”的利益導向,所得收入30%歸集體所有,70%歸村民分配。其次,用村規民約來推動鄉村治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作用,制定美麗公約,探索紅黑榜,評選最美庭院、最美家庭、亮臺示范、共產黨員戶、回鄉創業戶、“黨組織推薦放心店”等來推動共建共享共治。再次,開發鄉村智慧旅游平臺,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進行。
八是深入踐行“兩山”理論,走綠色發展之路。云南生態環境相對比較脆弱,在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的過程當中,著力推動一二三產業綠色轉型,通過生態+增加顏值和利值。堅持將自然保護和傳統民族文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合起來,從而開啟民族文化促進自然保護、自然保護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云南模式。
總而言之,通過鄉村創造機會,提供場所和活動,利用機制把閑置資源、非物質文化資源轉化為新的要素,賦予新的動能。通過城鄉融合,城鄉互動,拓展多種功能,尤其是鄉村的自然功能、空間協調功能、利益分配功能等,凝聚鄉村力量,使村民回歸,讓文旅融合賦能鄉村。
(作者系云南財經大學旅游文化產業研究院首席教授;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