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胡星斗:小農經濟的宿命

[ 作者:胡星斗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09-25 錄入:12 ]

中國數千年來,社會經濟形態雖經原始的商品經濟、貨幣經濟以及近代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沖擊,但始終脫離不了小農經濟的模式。隨著這種經濟模式的固化,社會也停滯不前??梢哉f,小農經濟一直是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的決定性因素,官營官有、極權專制、散漫安貧現象等無不與此緊密相關。中國的這種小農經濟的特點是:土地塊小而散亂;生產資料分散;土地私有并不斷發生兼并和分割;經營方式趨于分散;沉重的租稅剝削和超經濟的壓迫;脆弱的佃農、自耕農如汪洋大海;極易涌現破產逃亡、背井離鄉之潮;小農業輔之以家庭小手工業,等等。

土地兼并是導致歷代王朝覆滅的重要因素,失去土地的農民很容易響應“均田地”、“打土豪”的號召,揭竿而起,從而建立起一個新的王朝,分得一些土地。中國歷史可以說就是這樣一部土地兼并和分割史。土地兼并本來是土地的集中過程,意味著經營的規?;?,如英國的圈地運動將分散的土地合并,誕生了產業化經營的農業資本家,但是在中國,恰恰相反,由于佃農和小自耕農忍受沉重的剝削,實際地租率在二分之一以上,另外還有大量的苛捐雜稅,使得農民貧困不堪,至多只能小片經營,維持簡單再生產;佃農無力多租,也不敢多租土地,天災人禍、橫征暴斂可能使他血汗白流,更加衣食無著;自耕農已磬其所有購買田產,加上官府盤剝,因而也就沒有能力擴大經營規模了,相反,許多人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全部或分割變賣已有的田地。中國古代還實行多子平分繼承田產的制度,這樣即使父輩有些規模的田產,經過多子分割,也就更加塊小了;即使是地主官僚,有不少的土地,但由于封建政治的嚴酷、變幻不測,他們很容易失勢、衰落,土地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轉讓、變賣、兼并和分割了。這樣在中國,隨著土地兼并的激烈進行,經營規模反而可能變小,經營方式趨于分散。

如上所述,小農經濟在中國雖然長期延續,但它的基礎卻異常脆弱,分散的土地經營、殘酷的剝削、對自然的依賴,使得農民普遍陷入貧困,只能維持一年不如一年的簡單再生產了。這種小生產方式本身就是阻礙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它排斥任何先進的生產力因素,不可能有資本的社會積累,不可能出現社會化的勞動、協作,不可能采納先進的技術和促進科學技術的運用。不但如此,當遇著災荒、戰爭時,這種簡單的再生產也要被打斷,于是出現“餓殍千里”、“人與人相食”的悲慘局面。而中國又是一個災荒、戰爭頻繁的國家,據漢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統計,在過去2200多年間,中國總共發生大水災1600多次,大旱災1300多次,這還不包括區域性的小災,所以,外國有人稱中國為“災荒之國”。同時,中國還是一個“內戰之國”,出于并不復雜的原因——極權統治;權力本位;權力與富貴的緊密聯系而導致對權力的渴望和角逐;殘酷的剝削壓迫而使農民揭竿而起;統治者瘋狂而血腥的鎮壓……等等,使得中國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血與火中度過的。這些災荒、戰爭往往造成社會經濟的大倒退,有時要幾十年、上百年時間才能恢復過來。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宋末元時都曾出現“赤地千里”、“白骨蔽野”的全國性經濟崩潰。而且,小農經濟是之所以成為“災荒之國”、之所以出現周期性的經濟崩潰的重要原因,它的脆弱的再生產基礎,簡陋的生產條件,在大自然面前的無能為力,單個的勞動者不能聯合,以及農民在貧困和死亡線上掙扎,沒有余力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等,使得社會經濟危機四伏、險象環生,一遇到災害或戰爭的打擊便很快土崩瓦解,滑向了災難的深淵。

小農經濟還是延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阻礙中國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的主要因素。中國小農經濟以小農業為主,輔之以家庭小手工業,是所謂的“農工互補型”或“家庭耕、織結合型”,“男耕女織”,即是典型的小農生產形式。正因為農工的緊密結合,自給自足,既沒有商品生產的能力,又沒有較大的市場,也沒有對商品的大量生產和需求的渴望,即使有這種渴望,更沒有資本投入,沒有資金購買,因此,早已萌芽的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因素得不到正常的發展,不可能發展到原始資本積累的階段;由于沒有廣大的需求市場,到了近代,連外國廉價的商品也難以侵入,不能開拓中國的市場。可以說,西方資本主義在中國一直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最頑強的抵抗。

實際上,中國的商品貨幣經濟的出現是很早的,只不過一直沒有什么發展,大部分時期處于奄奄一息的狀態,即使偶有繁榮,又遇到王朝更替,便摧殘凈盡。春秋戰國時,商品經濟就比較發達,出現了商業資本的積累和商人階層,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述得很詳細……。

但到秦末漢初、東漢之初、東漢末年,戰爭和抑商政策都使商業趨于凋敝;到魏晉南北朝,前后四百年動亂,使“錢貨無所周流”,商品經濟更是陷入毀滅之中。唐朝初中期,商業繁榮,出現了兼營金融業務的邸店和代替金屬貨幣的匯票——“飛錢”、“便換”,對外貿易也大量發展,可是,安史之亂后便日趨衰微。又經過黃巢起義及統治者殘酷的鎮壓,過去繁華的商業都市如廣州、揚州等,便“焚蕩殆盡”了。后來又是五代十國,導致“人煙斷絕”,“餓死者千萬計”。宋時商業又趨繁榮,并且有所發展,那時大街小巷,店鋪鱗次櫛比,廟會興起,錢莊興隆,紙幣也出現了。但是,隨著畜牧掠奴的元人的入侵,商品經濟再遭嚴重的破壞,直到形勢穩定下來,才又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繁榮局面,但與宋時相比,已是江河日下。明時商品經濟再度活躍,明末更是商賈如云,清時康熙開了海禁,可實質上閉關鎖國仍是主流,商品經濟仍然受到壓抑,直到鴉片戰爭之后,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小農經濟仍然強烈地抵制著外來的市場經濟,近代之落后、挨打也就不可避免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女优天堂网 | 亚欧国产一级在线免费 | 中文字幕不卡二区 | 亚洲精品一在线观看 | 日本老肥熟视频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