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錫文:用改革解決農業發展的新問題

[ 作者:陳錫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10-26 錄入:zgxcfx ]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共有16個部分、60條內容,后來中央把它進行了梳理,從中梳理出336項改革任務,涉及到6大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自身建設的改革,還包括國防和軍隊體制的改革。

我們自己梳理了一下,在336項改革任務中直接和農業相關的改革約50項,所占比重近15%,這50項改革任務涉及到農業、農村、農民的10個方面的問題。

農業的10項改革

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改革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和完善政府對農民的保護制度。今年國家對新疆的棉花收購以及東北三省、內蒙古的大豆收購,推出了一個新的制度,叫目標價格制度,改變了過去常年實行的臨時收儲制。這個制度對未來的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形成、對市場的活躍和培育都將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豆。去年北京制定的大豆臨儲價格是2.3元一斤,今年是2.4元一斤,按照去年如果市場價格達不到2.3元,政府就由國有糧食部門出手收了,這2.3元的大豆價格收購進來以后很多加工企業是承受不了的,因為國際市場低于這個價格。國際市場大豆運到岸,各種稅費完成之后大概4000左右,比國內市場價格低,因此我們很多榨油企業不愿意用國內的大豆。很多人說這樣的情況下應該降一降,這樣對農民就沒有保證,所以國家提出價格指標,目標價格,今年定的是2.4元,不僅沒降,還要增一點,目的就是考慮農民的收入。如果企業到市場收覺得2.4元承受不了,就2.1元收,市場就是2.1元,農民和糧儲企業、收購企業、加工企業的價格是2.1元,農民每噸大豆相對少收0.3元,然后政府補貼,市場價格就是由供求形成的。  

第二項,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到城鎮化過程中對政治制度的改革、對農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對農地流轉經營體制的改革。

  第三項,要改革農村的集體經濟制度的產權制度。我們經常講農民集體所有,但是到底誰所有,經常說不清楚,往往就變成了村干部所有,通過農村集體資產進行股份改革,讓他明確經營主體、主體的權益以及主體的收益。

  第四項,農業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們要在家庭承包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適合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新的經營體制。

  第五項,農村投資機制的改革。投資所形成的資產符合條件的話也可以直接歸合作社所有,同時也明確提出,鼓勵個人社會資本到農村去投資。

  第六項,金融體制的改革。金融體制改革也是非常關注的一大問題。

  第七項,農村事業發展和農民保障的改革。目標就是規模化。

  第八項,農村社會治理機制的改革。現在大家在大城市郊區能看到一種現象,那個地方的村子往往是外來的農民、打工的農民數量比本村的戶籍農民多得多。而一些偏遠的農村,偌大的村子,青壯年都沒有了,剩下一些老年人、小孩、婦女,就出現了空心村,這兩種情況都是當前農村社會結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的。

  第九項,進一步加強農村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

  第十項,解決好進城的農民,農業轉移人口怎樣讓他們真正進入城鎮。最近大家都知道,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審議過了,中央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也審議過了,中央政治局常務會也審議過了,等著政治局審議,很快國務院推出關于戶籍制度改革的決定。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

之所以強調現在加快農村經營體系的創新,是因為我們發展面臨很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只有通過改革的辦法才能逐步去解決。

市場提出的需求,農業一定要去想辦法滿足,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地就這么多,科技水平就是這樣的水平,農民的文化水平就是這樣的水平,能提供的東西雖然每年都有所增長,但還是趕不上發展的需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立足國內、以我為主、適度進口、科技支撐。“適度進口”作為基本方針提還是第一次。

供不足需的現實狀況,要求我們對于農業走出去,對于如何更好地運用國際市場,要有新的舉措。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供給能力,二是要從我們自身的特點和國際上的情況出發,認真研究怎么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推進中國農業走出去。

要提高我們自身的產量面臨的困難很多。地不可能再增加了。兩次土地詳查,1996年一次,2009年又組織了一次,調查顯示,到2012年底土地總面積是20.27億,這次詳查,99.5%是用的衛星、遙感、航海,這把尺準了,實際還是這么多地,正是因為這樣資源就非常危險。  

除了土地之外,水資源的短缺也是一大問題。中國人均水資源豐年大概2200,去年2000左右。

除了資源以外環境問題也越來越明顯。據環境部公布的數據,我們耕地受到污染的狀況19.4%,其中中度污染和重污染污染的加起來占到2.6%,也就是說我們差不多有5000萬的耕地是受到重度污染的。今年國務院已經安排了開始進行治理,要治理就意味著一部分耕地要退出農產品生產,所以對我們下一步增產的愿望實際上又是挑戰。  

當然解決剛才說的這一系列問題,不是簡單地僅僅依靠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比如說土地制度的改革,金融體制的改革,科技體制的改革,投資體制的改革,財稅體制的改革,都會對農業下一步的發展創造各個方面的環境的條件。但是最終所有的政策結果要落在經營主體上,只有他才能把糧種到地里、才能把糧從地里收回來。所以經營體系的創新,某種程度上體現在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能不能充分調動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從而讓他創造更多的農產品。

  倒過來頭講,農業經營體系的創新和家庭經營是什么關系。我剛才已經講到了,我們農業的現狀是這樣,20.27億畝耕地,還有18千萬農戶在那經營,這個過程我們發現已經和改革開放初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工業化、城鎮化推進,使得有27千萬農村勞動力離開了土地,到了城鎮、到了二三線城市,所以也使得有5000多萬的農民家庭,就是占整個承包農戶家庭總量的22%的農戶,他自己不種了把土地流轉給別人了。

下一步城鎮化步伐到底還能多快,總理在去年的農村工作會上提了三個1億人的問題,到2020年我們要解決已經進城農民中讓1億人落戶,解決棚戶區居民的住房,引導中西部地區農民有1億人在當地。  

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去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當然各地都有一些,比如某某大戶種了幾千畝,某某公司弄了幾萬畝,但是總體上講不代表基本面,基本面大大的落后。我國農村的基本面是1億多經營十來畝地的小規模經營,這是我們的基本狀況。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提出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的意義就非常重大,實際上農民已經在他的生產實踐中總結了很多好的經驗,創造了不少好的形式。我們國家聯合收割機的作業天數大概是美國和加拿大的2—3倍,說明我們農業投資的效率就要比他們高得多。收獲上可以這樣,從耕種到播種,到中間的管控,其實都可以采取,所以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了一種形式,耕種收這樣一些重要的農業環節,大家都花錢買服務,通過購買農機服務來降低自己的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的效率。日常的田間管理又加強,所以越來越多的地方,農民種地實際上是看著莊稼,什么時候應該翻地了,什么時候可以播種了,什么時候要澆灌了,什么時候要施肥,一個電話就解決了,付點錢就完了。

  很多人擔心農村的留守老人越來越多,靠他們怎么種地,他們實際上是在看地,種地的是服務體系,而且潛力非常大,我們目前耕種收綜合農業管理,今年到年底估計能達到60%,小麥聯合收割我們今年夏天可以達到92%的機械化生產。

  這些年農民創新的一種組織形式,就是大田作物的生產、糧棉油的生產,更多地可以通過擴大服務的規模來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因為我們現實的困難是,提高耕地的經營規模難度很大,你要讓人家轉移走,但是一時半會兒做不到,于是我們和歐美走出了不同的路子,通過擴大服務的規模來彌補耕地不足的問題。這種現象從南到北都在越來越多地發生。往往村里一個能人組織一下,或者某個合作社的居民帶頭弄一下,然后還有一些專業的技術人員、農機人員,他們組成的社會化服務,給相當多的農民提供了這種方便。

我們講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實際上有兩種主體,一種是提供農產品的主體,糧棉油、瓜果蔬菜、禽肉雞蛋,直接提供產品,我們的農民大多數就是這一類,地上稻谷、小麥都是他的。我們對這類主體就要努力提高他的科學知識能力和經營水平,該花錢的地方要花,讓他看到了實際,有了示范他才會相信。  

另一種是為那些提供產品的農民服務的主體。由于有了這一類提供服務、不見得提供產品的主體,使得我們效率大大提高。

我們的企業家為了發展現代農業,就到鄉下來了,把地租給我,我來從事農產品的生產,讓農民來給我當幫手、雇工,我給你發工資,這個事情往往經濟效益不好、社會效益也不好。

  對農業,第一,沒有辦法要求像工人那樣按時上下班按照流水線走;第二,沒有任何一個老板算得清楚,今天你付出多少勞動給你多少報酬。只有最后打了糧,你打了多少給你多少。所以現代工業中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對勞動的如何計量問題,在農業里是沒法解決的問題。

  兩類主體的出現給我們社會資本工商企業進入農業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前景,最現代化的機器,最現代化的技術,正是由于這樣,你可以給我們最傳統的農民提供最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服務,由此獲得雙贏。要充分認識到兩類主體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同樣起著重要作用。

  當然兩類主體可以是多種形式的,你搞服務的也可以是大戶,我買了農機具加了1000畝地,當然我這套農機具實際可以服務2萬畝,一戶也可以,也可以是農民合作社,合作社集資買了機械給周邊的人服務,也可以就是工商企業自己。

  第一,我們的社會資本和現代工業企業,在現代農業是大有可為的,但是沒有必要一定要跟農民爭地。我們去搞現代農業,更多的要去做那些農民想做做不了的事,這才能顯出優勢。

第二,發展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形成這樣一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一定要多種方式。農民家庭、農業大戶、農民合作組織,甚至集體經濟,包括我們社會工商資本、工商企業,都要發揮他的積極性,讓他找到各自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形式和內容,他就能做得更好一些。

第三,要注意在推進過程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什么叫適度呢?前年我去日本考察,他說平原地區種水稻,目標是一戶人家20公頃,300畝。我問,你憑什么就說20公頃?他說按照日本現在的農業技術水平,農產品,稻谷的生產成本、單位成本,每公斤成本最低10公頃,從1公頃往10公頃走的時候,面積越大單位成本越低,10公頃是一個臨界點,過了10公頃之后成本降不下去了,甚至再往前走反而有反彈。但是為什么給他20公頃呢?日本的法律規定,農民的家庭收入不能低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必須給他20公頃才能讓農民家庭的收入不低于城鎮居民。當地農民種20公頃的收入是650萬,比當地的城鎮居民不低。農民有純收入650萬,各級政府給他的補貼890萬,必須種了才給。

上海郊區松江區是發展家庭農場比較早的,2007年開始就發展得比較好,但家庭農場的規模從2007年到2014年年初,7年下來不僅沒有擴大還有縮小。我問農戶為什么規模上不去。他說你算賬,在松江50多歲的兩口子種113畝地,平均也有多一點的,也有少一點的,一畝地的純收入一年兩季下來是750塊錢,110多畝地是9萬多,而上海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00元。就是說如果城鎮居民兩口子純收入80800,農民在那里種那點地純收入超過9萬,于是家庭農產品這個活在當地農民看著是好活,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又不用背井離鄉,又不遭人白眼,又可以自己在家住、在家吃,于是競爭加劇,競爭一加劇,農產品很難擴大,但是也不能縮得太小,縮得太小,收入不行了就沒人種了,于是在這個階段,在松江這樣的地區,100來畝就是合理的標準。

我到農村去問那個農民怎么看這件事。他反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我有1000畝地,你是給一戶人家種,讓他一年收入100萬,還是給10戶人家種,每家收入10萬好呢?這個問題就很深刻。已經超出了一般的經濟學,已經關注到了社會民生政治問題,牽扯到資源分配的公平公正,牽扯到人和人之間相互平等的尊重。當然隨著以后進一步發展,我相信隨著農業人口進一步減少規模還會擴大,所以,不要盲目追求規模大,規模大了效益也不一定好,還可能會引出不該發生的社會問題。

從下一步講,未來的目標走向,很多專家測算說我們人口最高峰2030年,最多15億人,現在有關測算不到15億,就算15億,那時候提出的城鎮化目標70%15億人70%在城鎮,也就是105千萬,留在鄉下的還有45千,同樣是我國發展不能忽視的。

  (作者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本文根據作者在2014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上的學術報告錄音整理而成)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15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乱色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 日韩丝袜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 亚洲日韩电影久久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va播放 | 在线香蕉y亚洲视频 | 亚洲欧美动漫传媒国产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