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汪恭禮: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模式淺析

[ 作者:汪恭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12-09 錄入:12 ]

原題:農地流轉——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模式淺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外流愈演愈烈,很多人擔心未來農村“誰來種糧”?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擔心“地由誰來種”?本生米業通過農地流轉,實現了糧田向種糧能手集中,并實施全程機械化操作,破解了“有地不種,想種沒地”的難題,促進了糧食生產。

一、農地流轉—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模式分析

一是解決了農民“不愿種糧”的問題。現以宣城市宣州區2013年村民組,水稻生產為早、晚稻兩季,以1年1畝平均產量為1000斤計算;2×1000=2000斤,如每100斤稻谷售價為135元。1畝水稻田收兩季后,年收入為(2000/100)×135=2700元。雙季稻成本:種子約50元/畝;化肥約300元/畝;農藥(含除草劑)約100元/畝;收割機90元/畝;拖拉機耕作100元/畝,計640元。這其中,田間管理、務工等一系列勞動力成本暫不核算。雙季稻毛收入,1畝雙季水稻1年收入2700-640元=2060元,如以單位家庭2口人共有6畝水稻田計算,即全年收入2060×6=12360元。人均水稻種植收入12360元/2人=6180元,如除去其他支出,所剩無幾。以2013年安徽宣城市場繁重體力勞動力人均價格120——200元/天為標準,種植1年雙季稻有6180元人均收入,也只需要2—4個月務工收入即可。如按安徽宣城市場非繁重體力勞動最低收入1500元/月,種植1年雙季稻有6180元人均收入,也只需要4-5個月務工收入即可。而且兩者勞動強度相去甚遠,可以說在外打工的農民嘗到了甜頭,在家種田的農民吃盡了苦頭,且沒什么盼頭,導致部分農民不愿種糧。

X公司實行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后,2010年至2012年,三年累計產糧11423.48噸,2013年小麥畝產更是突破450公斤,一季水稻總產達2900余噸。小麥畝產達400公斤左右,水稻畝產突破700公斤;三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511.96萬元,實現利潤359.59萬元。

二是解決了農田拋荒問題

據本人調查,宣城某村民組,有近61畝農田拋荒,大約占該村民近243多畝農田的25%。其余農田也不在以單純的糧食種植作為家庭主要收入,僅僅把生產糧食作為口糧罷了。

X公司實行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后,可以使種田的人有田種,不想種田的人放心走,達到了轉讓戶和經營戶“雙贏”的目標。轉讓土地的農戶,不僅有轉讓金收入,還有惠農補貼收入,同時免除了失地的擔憂,能夠放心地從事非農產業,獲得更多的打工收入。還吸納轉讓土地的農民打工,讓他們在家門口賺錢,進一步擴大了轉讓戶的收入來源。如幾年前,村民高義華把自己4畝多地全部租給了本生米業,除了每年收取每畝200公斤中秈稻的租金外,每畝10多項農業補貼240元也成為他家“固定收入”,他自己還被該公司聘為本生米生項目部經理,專管農田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月薪1600多元。

三是解決了糧食生產勞動力不足問題

“黑頭發打工、白頭發打糧”是目前農村分工的生動寫照。據調查2013年宣城市宣州區某村民組有400多人,現有在家務農人口43人(不含1-30歲),在現有的43人中,70歲以上(以農村70歲后喪失勞動力為標準)有5人,占在家人口11.6%;70歲以下至50歲有20人,占在家人口46.5%,;50歲至40歲為17人39.5%;30歲至40歲僅為1人,占在家人口2.4%;從比例可以看出,70歲以下至50歲成為農村主要勞動力,而40歲以下的人基本沒有從事農業生產。無論是體力還是接受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都較低,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

X公司實行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后,采用全程機械化作業。該公司購置了大型拖拉機3臺、聯合收割機7臺、乘座式高速插秧機3臺、條播機2臺、植保機20臺、小型拖拉機25臺。機耕、機收、機播的方式采用,不但深耕平整了土地,更減輕了勞動強度,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缺乏瓶頸。

四是解決了糧食生產“靠天收”的的問題

農村水利等生產基礎設施多修建于七十年代,近30多年中,只有政府有計劃地用挖土機對少部分水渠、塘壩進行清淤和加寬塘埂工程。基本都是是小修小補,大維修幾乎沒有進行。大部分灌溉水渠,無人維修和管理。深度從原有的0.5——2米退化到只有0.2——1米不足。有的灌溉水渠中填滿淤泥和長滿雜草,蓄水、灌溉和抗旱功能也正在逐步減弱。2013年夏秋兩季,宣州區降雨量通過土地流轉、競爭發包的方式,將復墾的舊村莊土地集中到種田能手手中,減少,加之持續高溫無雨,農業用水量猛增,水庫、塘壩等工程蓄水銳減,華陽河、周寒河、朝陽河等河流已出現斷流,各地不同程度出現旱情并呈快速發展態勢,全區60余萬畝耕地不同程度受旱,部分丘陵地區發生臨時飲水困難。

X公司實行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后,按照集中連片、分塊管理的原則,將3271畝耕地劃分成4大片(不連片的通過與老百姓協商,進行置換),建成了四個作業區,其中汪南作業區被宣州區農委確定為農業部“高產創建示范項目區”。在流轉的3271畝耕地中,有相當部分的低產田、低洼田,有的田塊甚至是水、電、路“三不通”。2010年至2012年本生米業投入140.36萬元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土石方5813方、鋪設機耕路6925米、完成小型渠道改造4231米、低產田改造406畝、架設水泥路橋2座,改善了脆弱的生態體系,增強了綜合配套功能,強化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五是解決了農業技術推廣難的問題

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讓農戶無力抵御和承擔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在沒有相應保障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的情況下,加上農民經濟實力差、資金少、科技文化素質低,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都會遇到很大困難。大部分農民仍然沿襲傳統農作模式,憑經驗種田,別人買什么自己就買什么,別人種什么自己就種什么,新品種、新技術使用率低,糧食產量和質量也得不到保證。

X公司積極推廣新技術,與宣州區農委植保站聯合建立病蟲害統防統治區,與安徽農業大學植保系建立合作關系,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行工廠化育秧技術,每畝節約成本約55元。科技育秧工廠擁有播種車間220平方米、鋼架大棚18畝、播種流水線2條(套)、育秧硬盤60000張、碎土機1臺及其他配套設備等。運用該項技術解決了直播水稻栽培根系分布淺、易倒伏、病蟲害較重等問題,而且非常適合機械收割,畝產比傳統育秧方式增加58公斤左右。全部采用優良品種。小麥、水稻優良品種使用率達100%。實現高產、優質、低耗。根據農委測土成果,使用水稻專用配方肥。同時,與兩家生豬養殖大戶簽訂合作協議,從2014年起,糧食生產每畝必須確保使用450公斤的有機肥,最大限度減少化學肥藥的使用,這既解決了生豬養殖由于糞便排放而造成的環境壓力,又解決了糧食生產所需的有機肥。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糧食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對發展糧食生產的思考

糧食是發展根本,如何保障糧食生產健康持續發展?從X公司實行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模式來看,在長期穩定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農地合理流轉制度,讓土地集中到懂種田善經營的“能人”手里,讓糧食生產走上規模化和集約化的道路。

一是土地集中要量力而行,規模不可盲目求大。該公司集中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大,老總卻高興不起來,包括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花了幾百萬元,土地經營權不能抵押,公司資金鏈吃緊。資金投入過大,一旦遭遇天災人禍,種糧大戶多年積累可能一夜之間“血本無歸”。還不上高利貸,則很有可能成為“壓倒農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是土流轉期限要穩定,不可偏短。土地流轉不穩,不好安排投資計劃,也不敢加大投入;同時,過短,每次租期臨近,他們不得不挨家挨戶去勸說,有時還會影響到農事生產。過短,種糧大戶也就不愿投入,影響糧食生產整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三是工商資本驅動下的“非糧化”值得警惕。在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的情況下,土地流轉后,良田“非糧化”愈演愈烈。一些本來種糧食的土地被流轉為搞養殖業、花卉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甚至直接變為建設用地等。如朱橋鄉稻田養殖河蟹14000畝,其中,魏村96%、渾水村90%的稻田從事河蟹生態養殖。水陽裘公社區蔬菜專業合作社流轉204畝建大棚蔬菜,文昌鎮鑫源公司租賃農民128.4畝耕地種植大棚蔬菜,施田村只有耕地3030畝,通過流轉,發展煙葉1802畝。土地由糧田改為設施農業后,如發展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經果林等,田間的水利設施、灌溉系統隨之改變,更為重要的是土壤層也發生了改變甚至破壞。一旦流轉期限到期或因經營原因中途退出,將已從事設施農業的土地恢復為種植糧食的農田將非常困難,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復。

四是多渠道擴大糧食種植面積。開展村莊整治,對舊村莊進行整村搬遷,把農民向中心村、城鎮轉移,可以將收回來的閑置宅基和村內閑置場地及時復墾,通過土地流轉、競爭發包的方式,將復墾的舊村莊土地集中到種田能手手中,連接成片,適度規模地發展糧食生產,同時,也要適時安排作物茬口,提高復種指數,實行旱改水、擴單增雙等途徑擴大糧食種植面積。

五是建立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留守婦女和老人糧食生產能力。留守婦女和老人因家務和體質等原因無法外出務工,承擔了糧食生產任務。建議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全程代理農民作業服務,做到統一品種布局、統一栽培管理、統一植保防治、統一機械施肥、統一機耕機收,利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和集成先進農業技術(包括高產栽培、綜合防治、平衡施肥、肥藥減量增效技術等),提高留守婦女和老人糧食生產能力。

六是擴大優質品種種植,進一步提高市場化水平。優質稻好賣好銷,價格較高。因此,要瞄準市場,大力推進糧食品種優質化,加快引進和繁育適合當地氣候特征的優質粳稻和優質雜交秈稻的主導品種,向優質品種要效益。

七是提高糧食深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以糧食購銷企業和加工企業為龍頭,將糧食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聯結起來,把糧食產業鏈從企業延伸到農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必須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選擇科技水平高、牽動力和輻射力強、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資產負債率低的糧食加工和購銷企業,作為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其一定的政策、資金、稅收等優惠政策,壯大其實力,走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路子。如把稻谷加工成大米,以大米加工成食品或小食品類,以大米加工副產品米糠為原料,深加工出米糠油,產生的廢渣又可作飼料,延伸糧食產業循環經濟鏈。

總之,糧食生產因地制宜地采取農戶(老人與留守婦女)分散經營和大戶適度規模種植相結合,形成耕作制度合理化、品種結構多樣化、糧食種植產業化、龍頭企業集團化、主導產品名牌化的糧食產供銷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

來源:第二屆隆平國際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韩国日本久久国产精品va尤 |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 | 伊人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观看 |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的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