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詞最早見于《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承載著人們對寬裕殷實、安康幸福生活的期許與向往。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從十六大報告的“建設”到十八大報告的“建成”,一字之差,讓我們感受到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省委十屆七次全會作出了分類指導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決策,更是讓湖南的全面小康開啟“倒計時”狀態。夢想越是觸手可及,頭腦越要保持清醒。在全力投身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的宏偉征程中,我們必須深刻認知全面小康的戰略要義,理性認清全面小康的現實距離,堅定認準全面小康的正確路徑,鉚足干勁,自信前行,早日實現湘潭縣的小康夢。
一、深刻認知“全面小康”的戰略要義
(一)這是一幅清晰壯觀的“新藍圖”。“把一張好的藍圖干到底”,從習近平總書記到省、市主要領導,總是反復強調,淳淳告誡。作為湘潭縣來講,這張好的藍圖是什么?就是省委提出的長株潭地區要在2017年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這是一幅壯觀而又清晰的美好藍圖。之所以壯觀: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百年夢想”的奮斗目標,是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兩個加快”、“兩個率先”的根本任務,是湘潭市全面建設“幸福湘潭”的核心要義,也是湘潭縣近年來為之奮斗的“現代壯縣,幸福蓮鄉”的重要篇章。之所以清晰:因為這個目標并不空洞,這個藍圖不是口號,它是實打實的任務,是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一整套綜合指標體系,是可量化、可操作、可考量的行動綱領。縱觀這個豐富詳實的小康藍圖,一幅經濟更發達、城鄉更宜居、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生態更優美、人民更幸福的畫卷躍然紙上,呈現眼前,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沿著這個目標努力進取,美好藍圖必將變為生動現實。
(二)這是一個統攬全局的“總抓手”。省委十屆七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徐守盛強調指出:“要堅持以分類指導、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抓手,統攬和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又好又快發展。”何謂總抓手?省委小康辦對此進行了闡釋:“總抓手就是戰略總盤子、發展牛鼻子、動力總引擎、考核總依據。”可見,落實到縣域工作中,就是要把全面小康建設作為一個總綱和核心,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生態、文明、政治“五位一體”建設;作為一種理念和靈魂,融入到全縣各領域、各戰線工作,努力把全縣上下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引導到全面小康這個總的軌道上來。
(三)這是一套科學實用的“方法論”。省委提出,以分類指導為總方針,按照分區域布局、分類別考核、分梯次推進三個層面,著力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格局。歷史實踐充分證明,這種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統籌、全面推進的方法,是實事求是精神的生動體現,是一套科學合理、務實管用的執政方針。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我們也要綜合考慮全縣各鄉鎮的區位條件、現實基礎、今后發展方向和潛力,不能片面搞“一刀切”。要按縣委制定的《關于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根據先導區、先行區、發展區、攻堅區的不同特點,從區域規劃、產業布局、項目安排、目標預期等層面,建立完善分層指導、分類考核、梯度推進的各項機制,制定實施差異化的支持政策、工作措施和考評體系,推動形成因地制宜、你追我趕、真抓實干奔小康的競相發展格局。
(四)這是一根引領方向的“指揮棒”。從藍圖描繪到目標定位,從施政理念到路徑選擇,從指標任務到考核體系,毫無疑問,全面小康就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導航的“指揮棒”。有了這根無形的指揮棒,我們的工作上就有了抓手,肩膀上就有了膽子,精神上就有了動力,業績上就可以考量。按照全面小康的目標指引,我們要更加注重經濟總量、人均均量、發展質量的同步提升,要更加注重經濟與社會、速度與質量、城市和農村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更加保持昂揚的斗志,扎實的作風,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更好更快地推進湘潭縣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
二、理性認清“全面小康”的現實距離
(一)分析現狀,實現程度可觀。古語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加快建設全面小康,至少先要對自己的情況知根知底。從整體情況來看,按五大類33項指標測算,2013年湘潭縣全面小康建設的實現程度為78.4%,預計2014年的實現程度可達86.8%,較2013年提升8.4個百分點。其中,經濟發展實現程度78.6%,人民生活實現程度90.6%,社會發展實現程度95.1%,民主法治實現程度98.0%,生態文明實現程度91. 7%。從單項目標來看,33項指標中有27項指標的現實基礎和發展勢頭較好,其中12項指標已提前實現,13項指標可比2017年前提早實現,2項指標可在2017年底如期實現。綜合來看,湘潭縣全面小康建設呈現協調運行、穩步推進的喜人態勢,現實基礎是堅固的,發展成效是可觀的。
(二)對標找差,問題清晰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改革發展中的難題生動地比喻為:“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湘潭縣同樣如此,除去27項基礎較好的指標,剩下的城鎮化率、單位GDP能耗、人均GDP、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空氣質量達標率等6項指標,就是我們的“攔路虎”和“硬骨頭”。剖析原因,從表層來看,我縣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大縣、農業大縣,負擔重,底子薄。這也是湘潭縣既處于全省四大區域第一板塊—長株潭地區,同時又處于分類指導第二方陣—城鄉復合型縣市區的直接原因。受直接影響的就是城鎮化率及經濟方面的人均指標,縣城看似很大,但廣大農村地區難以均衡;經濟總盤子看似不小,但算起平均數來就捉襟見肘。從深層次看,根子上還是發展速度不夠快、發展質量不夠優、發展程度不夠均衡的問題。預計2014年三次產業結構為17.6:52.7:29.7,結構仍然不合理,農業大而不優,轉方式調結構任務艱巨,第三產業后勁不足,小城鎮發展滯后,民生欠賬較多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但是,面對問題和差距,我們無路可退,這6項指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繞不開、躲不過的短板所在,成敗在此一舉,唯有堅持不懈,負重前行,奮起直追,全力推動增速與質量雙高,規模與效益共增,強縣與富民共進,全面小康指標中的各個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三)展望前景,預定目標可期。面對喜人態勢,固然不可盲目樂觀;但面對嚴峻壓力,也不宜妄自菲薄。我們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的底氣和信心,應當建立在對未來形勢的理性研判和科學把握之上。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我們有充足理由相信,通過不懈努力,湘潭縣在2017年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夠順利實現。一是發展態勢好。近年來,湘潭縣圍繞建設“現代壯縣,幸福蓮鄉”的奮斗目標,大力實施“強工壯縣、惠農富民”系列戰略舉措,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主要經濟指標年均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縣域綜合實力保持全省經濟強縣地位,發展態勢穩步向好。二是發展后勁足。在近年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不利形勢下,縣域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保持30%以上增速,規模工業產值保持20%左右增速,項目建設風生水起,招商引資連上臺階,省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的支持集中發酵,文化、旅游、商貿等三產業強勢發力。通過多年積淀,縣域經濟迎來蓄勢待發的戰略拐點,即將進入全面出成果、出效益、出形象的關鍵時期。三是發展氛圍濃。湘潭縣是偉人故里、湖湘文化發源地,地處長株潭核心地區,全省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區,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政策優勢、交通區位優勢和資源集聚優勢。全縣上下謀發展的氛圍濃厚,奔小康的愿望強烈,各種天時、地利與人和,共同匯聚成了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的強大合力。
三、堅定認準“全面小康”的正確路徑
(一)做大經濟總量,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基。全面建成小康,做大經濟總量這個蛋糕是根本前提。無論是追趕先進縣市區的更高發展節奏,還是破解縣域全面小康的現實瓶頸,都必須保持合理增速,加快做大總量規模。要集中精力投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繼續主攻工業,以天易示范區為核心增長極,以鄉鎮工業園區為重要支撐,著力上項目,招大商,穩增長,調結構,擴內需,確保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快速增長。作為第二類的城鄉復合型縣市區,湘潭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關鍵更在農村。因此,要更加注重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按照分區域發展、分類別考核、分梯度推進的原則,支持鄉鎮、村根據各自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著力打破糧豬生產的單一低效的農村經濟發展格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壯大,力爭經濟發展人均指標盡快達到全面小康的要求。
(二)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全面小康必須以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為支撐。經濟建設方面,要大力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業、食品加工業進軍百億產業,加快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洗煤、化工等傳統企業關停并轉、提質改造,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支撐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生態建設方面,要持續鞏固和縱深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在建設生態文明、改善人居環境上下功夫,全面完成省市各項節能減排任務,堅決不要污染的、黑色的、甚至帶血的GDP。社會建設方面,要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為根本目的,穩步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統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力爭全縣人民受教育程度、就業、住房、醫療、社保和環保等人文指標居于全省領先水平,建設一個不含水分、人民群眾得實惠、老百姓認可的高水平全面小康。
(三)攻克薄弱環節,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木桶理論表明,木桶容量不是取決于長板,而是受限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要緊緊抓住實現難度較大的6項薄弱指標,認真查找問題的癥結所在,分門別類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時序進度、落實責任部門、落實相關措施,確保工作落到實處。要始終把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城鎮化進程、改善居民消費結構、推進節能減排等作為治本之策,狠抓新型城鎮化,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和財稅結構等指標優化,迅速突破薄弱環節,揚長補短,大步跨越,切實從根源上治好“虛弱”,從基礎上拉長“短板”。
(四)強化統計監測,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保障。統計監測是反映全面小康建設情況的晴雨表,是確保全面建成小康工作方向不偏、精度不減的有力保障。要做好自我監測,把握實現過程中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環節的真實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監測以統計部門為主體,各承擔指標數據監測工作的職能單位為責任單位,跟蹤小康指標的實現程度,對出現的可能影響指標完成情況的各種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處理。要強化對上銜接,準確把握相關指標的統計和測算方法。縣全面小康辦根據工作需要,要積極邀請上級相關部門來縣指導,為全面小康建設“會會診”、“把把脈”,更好地掌握工作主動權,確保全面達標。
(五)突出全員參與,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合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上下聯動,全民發動,才能真正取得實效。鄉鎮、縣直單位是建設全面小康的責任主體,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必須對照全面小康指標任務分解表,結合各自職責,突出各自重點,狠抓落實,強勢推進。要增強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把推動全面小康建設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結合各自職能,創造性地提供指導、協調和服務,為全面小康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從目前情況來看,全縣基層群眾對全面小康的了解還停留在表面,參與小康建設的熱情和程度普遍不高。針對這一現狀,要進一步加強全方位宣傳,讓全縣人民熟練掌握全面小康的內涵和主要指標,及時知曉我縣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的成果,充分感受全面建成小康帶來的利益和實惠,進而凝聚起全民關注、全民知曉、全民共建的工作合力。
(作者系中共湘潭縣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縣小康辦常務副主任)
來源:第八屆縣鄉干部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