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但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三農”國家,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發展水平還很低,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存在許多問題。韓國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發展的成功經驗對我國實行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快速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由于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具有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性質,韓國在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發展中充分發揮了政府的主導作用。這是韓國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發展后居上的重要經驗與啟示。首先,政府制定戰略規劃。作為經濟社會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村農業信息化因為投資更大、收益更低和回報周期更長,更加需要政府進行戰略規劃。韓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規劃,這有力地助推了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的持續快速發展。第二,政府進行多方協調。農村農業信息化是一項涉及到多部門、多領域、多行業、多學科的龐大的系統工程。韓國政府在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特別注重加強組織領導,構建科學合理的組織體系,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第三,政府加大政策扶持。農業是基礎產業和弱質產業,農村相對城鎮具有落后性,單靠農村農業自身難以承擔信息化建設重任。
注重提升農民的自主能力
農民的信息應用能力是將農村農業信息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農村農業信息化是一種狀態,需要具備良好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的新型農民加以操作,才能變為促進新農村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動力,否則,就會變成泡影。農民信息化應用能力是農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現、獲取、吸收和利用信息,以滿足自身信息需求和促進自身發展的綜合能力。韓國在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發展中特別注重提升農民自主接受信息化服務的能力。韓國在所有的學校開設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課程,提高新一代農民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同時,韓國政府注重通過科研、教育和推廣三者的緊密協作,通過分類別、多途徑對農民進行信息技術培訓,不斷促進農民運用多種信息傳媒(計算機網絡、通訊、視聽等載體)網絡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生活咨詢服務、農產品信息、文化教育信息等,從而提高農民參與信息化服務的積極性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認真探索自己的發展模式
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各國在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中必然會選擇不同模式。韓國依據“新村運動”經驗在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中,采取“信息化村”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為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彌補政府資金不足,韓國政府巧妙的采取采取事業性運行和商業運行兩種相結合的模式。韓國農村農業的信息主干網完全由政府投資建設,而其他網絡均由實力不同的各種民營電信企業負責。韓國的實踐表明,只有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才能順利推進,形成較強的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能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年01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