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戶成本綜合考慮了社會保險、居住、消費和子女教育等多種因素,“這筆錢如果靠農民工個人承擔顯然難度很大。”參與《甘肅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分析與預測(2016)》研究項目的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廣裕指出:農民工進城后,如果是技術型工人,月收入平均在4000元左右,除了日常吃穿住行,還能有些剩余;但如果從事非技術型工作,月收入平均僅有2000元左右,基本就是“月光族”。
在進城落戶成本和農民工的實際收入形成較大反差的背后,是甘肅省近年來農民工市民化的艱難進程。來自甘肅省住建廳統計數據顯示,甘肅省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27.7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7.3%,而實際市民化率卻高達54.14%,農業轉移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進程遲滯。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苑表示:在國家力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難中之難。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預測,未來5至15年,甘肅將處于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預計到2020年,甘肅城鎮常住人口達到1350萬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有望達到50%。但是,與此相對應的是,甘肅的城鎮承載能力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城鎮化需求,城鎮基礎設施普遍總量供給不足,全省城市集中供水普及率、城市燃氣普及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何苑認為,“以往在城鎮化的發展中過分注重城市建成區規模的擴張,而忽視了城市人口規模的集聚,‘土地城鎮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速度。”
張廣裕表示,甘肅在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在中西部地區有一定代表性,而準確測算農民工進城落戶的人均成本,目的在于呼吁一種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成本分攤機制,推動政府“加快推進勞動就業、義務教育、公共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制度改革,逐步形成農民工與城鎮居民身份統一、權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當前的政府財政預算與使用有不盡合理的地方。”《甘肅住建藍皮書(2015)》中分析認為,由于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是以常住人口而是以戶籍人口為標準,又缺乏農業轉移人口遷入地和遷出地之間協調統籌政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落在遷入地政府的身上,加大了遷入地政府的財政負擔,遷入地政府缺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積極性。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建議:應當建立以常住人口為標準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并設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專項資金,增強各級市政府與小城鎮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各級市政府和建制鎮政府應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擔農民工市民化的轉移成本。
有關專家還同時建議,企業需正視農民工權益,改善工作環境,鼓勵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公平享受企業福利;農民工也應當不斷提升職業技能素質,為提高工資收入創造條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工人日報 2016年1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