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出現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于《黃帝內經》。
從養生的字源含義看,養生=農業(放養+種植)。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養生與農業都被賦予了更多的外延與內涵,我們不得不重新對農業與養生進行更深入地探討和了解。
一、從農業的發展階段看農業
國內外的農學家把世界的農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也有學者在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之間加了“近代農業”。不同的農業階段,農業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從原始農業階段人們為了活命,而尋找和選擇不同的食物開始,到傳統農業除了滿足生計外,還要把剩余的農產品與其他商品的交換,再發展到“規模化種植、規模化養殖”的現代農業的實現,人類“肉蛋奶”的滿足,帶來了高品質營養水平的提高,但也帶來了食物安全、健康安全的更大隱患。
我們究竟選擇怎樣的農業才是未來最佳的農業,最合理、最健康、最生態的農業,成了現實人們生活中的最大困惑。
二、中國原始農業的智慧及其主張
中國的原始農業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出現了雛形,原始農業的重大技術突破是馴化野生植物和動物,標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現。
原始農業是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采用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也是由采集、狩獵逐步過渡而來的一種近似自然狀態的農業,屬世界農業發展的最初階段。其特征是使用簡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實行以簡單協作為主的集體勞動。
原始農業是中華先祖尋找食物,解決“養生”問題的發端。原始農業拉開了中華養生的序幕。
女媧、伏羲氏對農業的貢獻
中國的農業歷史是從神話故事開始的,我們的原始社會有五大“農神”,對我國的農業起了創世紀的貢獻。
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人首蛇身,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間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女媧時代是中國母系社會的時代,女媧的巨大貢獻是:
1、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治水);
2、先造六畜后造人;
3、創建了公有制社會。
女媧和伏羲傳說是同母異父的姐弟關系(也有說兄妹關系)。女媧和伏羲時代的民族,正好處于母親氏(部)族社會,向父系氏(部)族社會過渡的時期。
伏羲,風姓,又寫作庖犧、包犧,史記中稱伏犧。是五天帝之一,生于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姐弟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魚打獵,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
畫八卦而定四方,作網置教民以漁獵。伏羲的貢獻具體講就是:
結網罟(捕魚)、養犧牲(養殖)、興庖廚(食堂)、作甲歷(農歷)、興禮樂(音樂)、服諸夷(穿衣)、定姓氏(姓氏)。
炎帝(神農氏)對農業的貢獻
炎帝:烈山氏,又稱赤帝,華夏始祖之一,傳說中五天帝之一,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
相傳炎帝發明耒耜(lěi sì),嘗遍百草,發明醫藥,因此號神農氏。他還發明陶器,開辟集市,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結盟并逐漸形成了華夏族(漢族)。因此形成了炎黃子孫。
神農氏對農業的最大貢獻是:藝百谷,興農事,嘗百草,群藥圃。
1、培育出五谷、五畜;
2、中藥材馴化。
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最初并不是五谷,而是五畜,五畜曾經是我國先民的主食,在古籍中有許多關于主食演變的記載,《新語?道基篇》說:“民人食肉、飲血、被毛,至于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于是就有了“食谷為主”的幾千年中華農耕文明史。
神農嘗“百草”,把它們分為不可食的草和可以食用的菜,而對不宜常食,但可醫病的則稱之為“草藥”。古籍《爾雅》定義蔬菜為:“凡草可食者,通名為蔬”。可見,谷物、蔬菜、中藥源于同一時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醫與食醫是同宗、同祖、同源”。
黃帝對農業的貢獻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居軒轅之丘,也稱為軒轅氏。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
1、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谷。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2、水井: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于黃帝。
3、黃帝實行田畝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谷,發明杵(chu)臼(jiu),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
4、造農具、定節氣。
5、在醫藥方面: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起源于軒轅黃帝,代代口耳相傳,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為古代醫家托軒轅黃帝名之作。《黃帝內經》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
《黃帝內經》可以用三個“第一”給它作一概括:
(1)、《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
人類出現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于《黃帝內經》。但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2)、《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
《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3)、《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里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最大的國學經典。
后稷對農業的貢獻
后稷:周朝王族的始祖,名棄,出生于稷山(今山西運城稷山縣),被稱之為稷神或者農神。堯時期被封為“農師”、舜時被封為“后稷”也就是職業農官。
后稷教民稼穡,樹世百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他的最大貢獻是“系統農耕技術”。他能認識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詩經·大雅·生民》有說“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fu)厥豐草,種之黃茂(黍稷),實方實苞,實種實褏(yòu):,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yi)家室。
誕降嘉種、維秬(jù黑谷)維秠(pǐ谷殼里含2粒的黍)、維麇(mén紅谷)維芑(qǐ白米)。恒之維秬秠、是獲是畝”。這段話的開頭是說后稷還是小孩時,就知道自食其力,知道怎樣除草,怎樣種植大豆、大麻、大小麥、甜瓜等作物,而且所種的作物都是籽實飽滿、碩大的好品種。
接著敘說怎樣收獲、脫粒、加工成熟食品,把它們放在祭祀用的豆器里,尊祖配天,香噴噴的熟食,很快連上帝也高興享受了。
地球上總共約有30多萬種植物,人類在原始農業時期就試種過大約3000多種。經過長期淘汰、傳播和交流,現在遍及全世界的農作物大約有150多種,它們都是在原始農業時期從野生植物馴化來的,后世的農業只不過繼續種植和改良這些作物而已。
另外,人類還逐漸馴養了一些動物,如:狗、馬、牛、羊、雞、豬、貓等。在不適合耕種的草原出現了畜牧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開元智庫機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