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在進行史無前例的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的人、財、物都在往城市聚集。當前,大多數中西部村莊共同體在瓦解,農村不再是所有農民的生產、生活棲息之地,農村社會關系越來越脆弱,農村活力在下降。
通過代際之間、性別之間的分工,相當大一部分農民家庭內部建構了“城鄉二元制”——老人、婦女、小孩留在農村進行人口再生產,青壯年勞動力在城市務工,家庭倫理也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沖擊。這些農村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國家已經在花大力氣解決這些問題,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一體化、精準扶貧等戰略措施都是具體表現。
可是,這只是問題的一面,農村問題遠比想象得要復雜。
首先,從城市化的全球經驗看,農村資源向城市聚集是客觀規律,這個意義上的農村凋敝不可避免。話又說回來,站在絕大多數農民的立場,誰不對這一進程歡欣鼓舞呢?要知道,僅僅是十多年前,我國受困于“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這所謂的“三農”問題之中。正是得益于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農民溫飽奔小康的問題得以解決。可以不客氣地說,我們今天一邊在城市享受現代生活,另一方面卻在痛心于農村的凋敝、醉心于鄉愁的美好,恰恰得益于城市化的順利推進。
其次,從農民生活的角度看,當前的農村或許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農村凋敝讓人唏噓,農村的積極變化則讓人欣喜。中國農民真正解決了吃飯問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國家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農村的基礎設施大大改觀,農民的社會保障已經全覆蓋,國家涉農資金投入也年年增加,農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豐富。即便是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也需客觀理性看待。很多返鄉記通過極端案例描繪了農村的“禮崩樂壞”,很多人甚至寄希望于恢復宗族、鄉紳等封建制度來解決這些問題。但別忘了,封建制度所內含的階級壓迫等社會不公,普通農民是很難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當前的農民已有更多的自由選擇適合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這是社會的進步。
再次,就目前的發展階段看,應該珍視返鄉潮背后的城鄉互動關系。大量農民工及在城市就業的農村大學生之所以在城鄉之間來回穿梭,首先是因為農村為他們實現了家庭再生產。而這是我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可以快速穩定地推進的前提。其次,返鄉潮也表明,鄉村仍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鄉村在現代生活中有重要的價值意義。我們應該珍惜鄉村的價值,而不僅僅表達負面情緒。
我們希望農村不凋敝,讓鄉村更美麗;同時,我們也希望提高城市化質量,讓更多人可以在城市扎根。僅僅表達鄉愁情懷是不夠的,還需要準確認識當前農村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客觀地位。
(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