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素食者還是雜食者,我們每一口食物,大部分都是由種子而來。我們大概可以說"Who controls the food supply controls the world",大家可能會直覺地覺得食物生產是由全球為數眾多的農民負責,沒有誰有控制世界的能力吧。
然而今天農業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在過去幾十年,經過大量收購和合併后,正被大規模集中在少數大企業手中,而種子供應也不例外。
“根據國際組織ETC Group的數據(1),全球的商業種子市場,十大種子公司所佔的比例,由1995年的37%,上升到2007年的67%,到2011年已到了73%,當中,單是美國的孟山都(Monsanto)就佔了27%,美國的杜邦(Du Pont)有17%,瑞士的先正達(Syngenta)佔了9%?!?
這些大公司同時也經營化工業,在全球農藥供應方面也有近似的市場地位。種子公司數量減少同時意味可選購的種子數量減少,因為種子公司通常只會開發重點產品,把市場行銷資源集中到核心產品上。
“根據聯合國量食及農業組織,在過去100年,全球有90%蔬果品種已經絕種(2)?!?
(此圖比較了美國1903年和1983年商業數子數量的差距。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各地都本土品種大量消失的問題。圖片來源:Plaid Zebra。 圖片中文化:食物知情權。 資料:National Geographic)
種子供應市場,是壟斷型跨國巨企的戰場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只是喂飽全球、提升產量為前提下,“不得不接受”的代價,甚至認為不過是優勝劣敗的健康現象,強者會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還有那27%中小型公司提供的商業種子,以及農民或其他組織保留和研發的非商業種子。然而,事情沒有這么間單,因為種子的專利制度深深影響到所有農民??
例如基改農作物會經花粉傳播污染隔鄰的非基改農田,被影響的是被污染農田的擁有人,但美國基改龍頭孟山都卻持續抓緊機會控告他們,要挾他們簽下合約,改為使用孟山都的種子和農藥。另外,種子公司不單只為自己的個別產品申請專利,他們為了妨礙競爭者,還為產品的特徵或基因組別申請專利。
例如“生菜的中間部份有紅點”(歐洲案例),這類特徵超出申請者自行研發種子的范圍,令個別育種人士/公司也會因為某些種子符合了專利中的特徵描述,而不能利用它進行研發,甚至要避免研發出具有那種特征的作物。
可想而知,種子專利是有“霸地盤”的特性,專利事務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它催化了大企業排擠中小型企業,更造成種子供應來源減少,變成壟斷。
【2014年,孟山都向歐洲專利局以巧妙詞令,申請了市面本來就有的西蘭花(青花菜)和蕃茄(西紅柿)的專利,但受到各方團體反彈,成功令當局收回抉定。圖片來源:umweltinstitut】
種子供應壟斷,奪取農民的自主性
筆者在上年的一篇拙文中提到基改和種子壟斷市場如何蠶食印度農業,成為小農自殺的原因之一。在基改種子引入前,孟山都已經有所動作,開始收購種子公司去限制供應,為催谷自己品種的市場鋪路,在基改引入后,即使小農種植基改歉收,也沒有選擇的自主權。
除了基改種子,非基改的商業雜交種子的情況也差不多。
留種、挑選優等作物種子,甚至開發雜交品種,在社區互相分享技術和種子,是農民自古以來的習慣,這育種工作讓農民得以世代持續改良農作物,亦能引入基因多樣性在地區中。
不過,當全球現代農業以促進高產量的趨勢主導種植抉定時,發展中國家和已發展國家的農民便放棄留種和育種的工作,集中精力種植商業雜交種子?;诘谝淮s交品種結出來的第二代種子再長出來的農作物收成會較差,農民只能繼續購買種子,而他們改種商業雜交種子時已經停止留種和育種的工作,慢慢就變成日益依賴壟斷的種子行業。
農民如果選擇要省卻育種工作而付費給種子公司也是合理,問題在當種子供應行業經過兼并,正被集中在少數大企業,育種技術就被壟斷,大大打擊了民間育種技術和知識的傳承,而部份農民想走回頭路時,相關門檻已被提高,已經沒有選擇的自主性,也失去了議價能力。
育種技術這種讓人類文化延續的根本,就這洋被集中在少數企業手中。在世界各地,都有農民察覺這個問題,成立組識去保留各地種子和傳授育種知識,較著名的有美國的Seed Savers Exchange和印度的Navdanya。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鄉村建設研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