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權必有責,失責必追究。問責,已經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沒有問責,責任難以落實下去,問題就得不到根治。然而,一些地方和單位對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責任”仍然喊在嘴上、浮在面上,存在“只聞雷聲、不見下雨”的現象。有的發現了問題,但在問責時卻吼吼嗓子、做做樣子;有的把自個兒當旁觀者,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義”;有的地方在問責上有“湊數”嫌疑,把不屬于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的事項也統計在內。有責不擔,正氣難彰;有錯不糾,百弊叢生。(中國紀檢監察報4月4日)
正如有本書叫做《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在執紀問責上,對于習慣當好好先生,缺乏擔當精神的領導干部,他也是擁有一顆沉睡叫不醒的心。即使你在他耳邊大聲呼喊紀律的名字,也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讓問責這一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變成光說不練假把式;讓違紀者找到弱點,在不停的試探中產生“破窗效應”;讓領導干部在一步退步步退中逐漸喪失原則,導致監管制度成為虛設,成為“紙老虎”、“稻草人”。試問,為何這些領導干部都只想與人為善,不愿與人為惡,以致善惡不分?
中國作為人情社會,習慣“當前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官場更是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若非萬不得已,不會輕易給自己樹立仇家,以免在職級職務晉升時被人添堵,導致錯失良機,從而繼續在基層苦熬。這種以個人私利為重的心態,多出于現實的無奈。作為公職人員,甭管想不想做事,誰真正愿意一輩子在科員的位置上熬白了頭,流干了汗?即使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這劑良藥出爐,也是短暫的鎮痛片,不是持久的安定劑。加之官員過去幾十年的處事方式已經深入骨髓,并非領導干部能上能下機制短時間就能撼動,需要的是“久久為功”。這也是四風問題屢禁不止的根源所在,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阻礙所在。
大浪淘沙始見金。針對“裝睡者”善惡不分的問題,不能再單靠簽承諾書、責任書和宣誓、背書等場面功夫,還得依靠切實問責,對公職人員進行靈魂洗禮,才能讓遵章守紀意識深入骨髓,才會讓能為、積極為、敢于為的新常態干部踴躍出現,才不會讓能力不足“不能為”,動力不足“不想為”,擔當不足“不敢為”的問題重演。
問責,換句話說,就是殺雞儆猴。要真正起到問責一個、警醒一片的效果,一方面要緊抓主體責任。在問責上,一把手“忌”當老好人,但前提是給“裝睡者”卸下包袱輕松上陣,促其“在其位,謀其政。”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領導干部能上能下機制,讓“裝睡者”中有為者上得去,不能為者快下、立即下。用實打實的效果促其主動改掉坐而論道的習慣,堅持起而行之,形成“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的工作機制,努力耕好“責任田”;一方面要強化監督責任。基層殺的“雞”要夠分量。小雞仔要殺,但一味拿小雞仔開刀,只會讓“猴子”當笑話看,看完以后依然我行我素。只有對瘋雞、病雞堅決懲處,甚至殺猴儆猴,沒有下不為例,永遠不打人情牌,才能讓猴子知道,這次是動真格的,才會從內心當真,自覺約束個人的言行。
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情是人干出來的。對于問責,如果光打雷不下雨,光喊不問責,就成了“虛晃一槍”。唯有敢于較真、敢于碰硬,通過問責的常態化、制度化,形成倒逼機制,營造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導向和機制,才能破除庸政懶政怠政,實現正本清源、激濁揚清,讓人民群眾滿意、讓社會充滿清風正氣。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政務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