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豆為代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進而中國農業已經成為影響全球農業的最重要因素。這個古老、龐大而孱弱的產業,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而內部“三農”問題的解決又任重道遠,面對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可謂危機重重,前路漫漫。
艱難的困局
自加入WTO以來,中國農業的發展已經與全球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說,中國農業直接成就了四大國際糧商ABCD的發展神話。在上世紀90年代初之前,ABCD主要面向歐洲,但90年代中期開始,看準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趨勢,開始紛紛轉戰中國市場。基于中國快速發展的畜牧業對豆粕的強大需求,自1995年起,中國開始從美國、南美進口豆粕,之后延伸到了大豆,并且中國大豆進口呈現了指數級的增長。從初期的一兩百萬噸到2000年的一千萬噸,進口大豆產量由此開始超過了國產大豆產量。盡管有轉基因條例的實施,但限制因素仍不能阻擋中國畜牧業對進口豆粕與大豆的強勁剛需。到2015年,我國的大豆進口量已經突破八千萬噸。同時,棕櫚油、菜籽油、豆油、油菜籽等品種的進口也持續飆升。
一方面是大豆等農產品的海量進口,另一方面卻是中國玉米、水稻等大宗農產品存在嚴重的供給過剩。根據農業部提出的糧食安全總目標: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我們具體來看,三大谷物——小麥、稻谷、玉米的產量約為5億噸。如果再加上高粱、大麥之類,谷物總產量達到5.5億噸,其中玉米的儲存量就達到了2億噸左右,相當于現在我國每年的玉米產量。
作為第二大谷物,我國稻谷產量也為2億噸左右,由于我國對稻谷實行保護價收購,其價格遠遠高于國際水平,導致近年來從東南亞的大米進口量開始大幅增加。
不僅谷物供給嚴重失調,其他農作物也面臨國際競爭力的下降。棉花、油料、食糖均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行業日漸萎縮。
此外,我國畜禽行業的巨大波動,已經給養殖戶、農牧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同時,食品安全堪憂,已經涉及到大宗農產品、畜牧產品、水果蔬菜等等,成為了消費者關心的焦點。
在加工領域,我們面臨著“稻強米弱”、“麥強面弱”的尷尬境況,玉米高價更使得相關深加工企業虧損嚴重。
以上重重危機除了有國際環境影響之外,我國的農業政策也有備受詬病。我國農業補貼政策、農產品價格政策及貿易政策等都面臨著調整壓力。
破冰之旅
有“危”就有“機”,重要的是抓住機會尋求突破。面對目前中國農業的癥結,出路其實清晰可見:
01創新產品
包括新的獸藥、機械、肥料以及新的農產品品牌,都是農業的突破點。這需要我們的農業企業必須有非常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但這恰恰是我們國內的企業最缺乏的。例如:近年來化肥領域里的緩釋肥、水溶肥、特種供應肥料等不斷興起,國內企業雖然大量生產卻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也沒有用心去解決這些技術問題,而是把心思與資金大筆投入到品牌推廣、廣告營銷上去了。
02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這需要我們不斷創新產業組織模式、生產模式與儲運加工模式。以溫氏為代表的“公司+農戶”模式,在兼顧產業鏈各參與主體利益的情況下,將信息流、資金流、物質流等有機結合在一起,極大地提高了資金效率、生產效率,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并被行業內其他企業所效仿。此外,隨著電商發展,新的市場推廣模式與銷售模式應運而生,已經成為現代農業企業擺脫困境必須考慮的因素。
03延伸產業鏈條
近些年,很多農業企業開始沿著產業鏈條向產前、產中、產后尋求延伸與整合。例如,飼料企業向養殖領域發展,而養殖企業向疫苗、機械領域延伸,并且嘗試推出自己的終端品牌。農資企業則通過農業分享式發展模式,與農業種植者(種植戶或協會等)聯合成為一體,甚至向后期的農產品收儲、加工、銷售等領域擴展。
04對外投資
目前,農業領域對外投資的熱點有俄羅斯、中亞、東南亞、澳洲、南美洲等地。盡管初期的投資過程中,我們很多企業都交了高昂的“學費”,但隨著中國農產品對國外依存度的增加,海外投資必然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也是中國農業企業尋求突破的機會。
本文根據艾格農業首席研究顧問劉愛民博士發言整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艾格農業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