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西省泰和縣T村為例
摘要: 隨著返鄉農民工群體不斷壯大,他們回鄉之后的社會適應問題也越發引人關注。通過對江西省泰和縣T村返鄉農民工的實地調查發現,返鄉農民工群體中存在經濟來源不穩定、社會支持系統缺乏、子女教育問題、文化娛樂方式單一等一系列社會適應困境。基于優勢視角理論,從該農村社區文化背景出發,提出了以重建社區文化為目標,綜合運用多種專業社會工作方法挖掘、利用返鄉農民工自身和農村社區的資源,幫助返鄉農民工實現社會適應的介入策略。
關鍵詞: 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文化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截止到2013年我國農民工總數將近2.69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超1.66億人,在本地從業的農民工超1.03億人,本地農民工人數較上年增長3.6%,已連續三年增長,這說明我國農民工回流現象明顯增加。[1]回流的農民工即返鄉農民工,是指因為某些原因暫時或永久回鄉生活的農民工。他們如一群游弋的候鳥流動于城市與鄉村之間,在城市中之中他們被視為“外來者”,往往受到歧視,而返鄉后又不能很好適應返鄉后的生活。那么返回家鄉后的農民工適應狀況究竟如何,從社會工作的角度能夠為問題的解決做出何種努力,都是本次研究探討的問題所在。
學界對于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個體發展的角度考察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過程,以生命歷程觀把返鄉農民工的社會適應相串聯,從而形成對其社會適應的整體把握。[2]另一方面是將返鄉農民工的社會適應劃分為經濟、社會、心理三個維度,考察返鄉農民工的經濟收入、回鄉后的社會融入及獲得社會支持的程度,[3]從時間維度、在微觀層面考察返鄉農民工在不同人生發展階段的適應狀況,從而形成對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總體特征的認識。前者注重對個體的研究,有助于清晰地掌握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更多細節;后者從宏觀的視角,整體把握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主要方面,橫向剖析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差異。
目前對農民工其他領域的社會工作研究相對較多,而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屬于農民工社會工作研究的一部分,國內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有學者就農民工社會工作的具體領域和專業介入做出了提綱挈領的劃分,將他們分為就業、教育、培訓等具體領域和社會福利、社區服務、重點人群等不同方法和群體的介入模式。[4]其他研究則以農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為主,包括以工人社區為工作模式的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強調社會工作賦權的重要性;[5]以家庭工作、政策引導、社區及企業三者共同支持為介入的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工作支持研究,強調社會支持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作用;[6]以制度內動態服務取代西方靜態服務模式的城市農民工社會工作新模式研究;[7]以經濟、社交、心理三個適應方面為介入點,討論農民工城市社會適應介入的價值與途徑的研究,強調專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同構,社會工作教育與綜合專業方法的運用;[8]以增權理論為指導的強調政府建構符合農民工切實政策需求框架的農民工社會政策研究;[9]以綜合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介入農民工就業服務的研究;[10]以社會工作增進農民工社會功能并扮演多種服務角色為主題的研究。[11]由此可見,對于農民工社會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區和城市社會融入,這與專業社會工作產生的環境必然相關,也與宏觀的治理背景相關。這部分研究有著強烈的城市中心色彩,把農民工社會工作的介入同城市發展密切相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農民工的主體性。除此之外,也有少部分立足農村社區的農民工社會工作研究。包括以新生代農民工自我價值認同介入為主題的研究,強調身處鄉村的農民工在社會工作者的引導下恢復正確的自我認同;[12]以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為主題的研究,強調綜合方法的運用使返鄉農民工擺脫困境;[13]同時也有基于缺乏視角下的提高返鄉農民工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14]可見,對于返鄉農民工社會工作的研究,是以農村社區為主要場域從多方面幫助返鄉農民工個體擺脫困境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但多在現代性思維的指導下強調返鄉農民工的不足與劣勢。總體來說,返鄉農民工社會工作研究不僅要聯系城市社會工作,還要注重運用農村社區與返鄉農民工個體所具有的優勢和資源 。
二、T村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現狀
本研究采用深度訪談法和觀察法,調查地點為江西省泰和縣T村,文中的資料主要來自于2014年4月在T村對返鄉農民工進行的深入訪談。期間共訪談返鄉農民工13人,男性10人,女性3人。依照信息強度,本文選取了6個訪談對象作為深入分析的案例,通過對資料的整理分析發現,T村返鄉農民工存有四種社會適應問題。
(一)經濟來源不穩定
通過調查發現,返鄉農民工回鄉之后收入來源不穩定,主要表現在沒有固定工作和農業收入不高。返鄉農民工回到家鄉后不能獲得一份固定的收入,他們往往通過在村里打零工的方式獲得經濟來源,這與他們在城里相比落差明顯。同時,未能獲得固定收入也與他們缺乏農業勞動技能、樂于享受舒適生活相關。
案例1
Lzm,28歲,男,返鄉前在廣東從事物流行業的工作,回鄉期間幫助父母種地。在談到回鄉的收入時,他說:“在家中種田,毛收入5畝地是一萬五。在外打工的話,兩夫妻一年能收入四萬左右。在家種田很辛苦,在外打工賺得多。父母老了他們還會種田,自己也不會種田,不知道怎么種。打工的收入還是比種田的高。”
案例2
Lsb,24歲,男,返鄉前在廣東從事服務業的管理工作。談到自己回鄉的工作時,他說:“在家工作主要是幫人家做建筑,剛開始也學習、工作了三年,現在主要是砌磚和粉刷墻的活,工資是100塊錢一天,還是比較低的。這個工作也不固定,現在是和一個村里面的老板包工做活。回家后也會種田,自己家里還有4畝田,因為小時候種過田,所以回來后就學得很快。現在種得少一些也不會累,但是怎么說農活還是累,誰也不愿意種田,可在家里面也沒有辦法。”
可以看出返鄉農民工離開城市,他們熟悉的謀生手段便失去了用武之地,種田只是他們的權宜之計。經營農業收益較低,農村缺乏非農就業機會是經濟來源不穩定的原因之一。主觀方面來說,返鄉農民工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并未適應生活、工作條件的改變,導致了他們經濟來源不穩定。
(二)社會支持系統缺乏
社會支持系統,即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返鄉農民工雖然回到家鄉,但是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依然缺乏。因為他們在打工時形成的社會關系不能在空間上轉移,而家鄉原有的社會關系可能生疏,不能夠提供相應的社會支持。在城市生活中業緣交往圈的消失成為返鄉農民工情感支持缺失的一個方面。
案例3
Lll,29歲,男,回鄉后一邊幫著親戚做油漆活,一邊在家里種地。回家后他依然懷念一起打工的工友:“自己一直做的是家具廠的工作,交朋友交到現在手機里只存了一個人的號碼,那是我在湖南的一個廠子里干活時遇到的一個朋友。當時和他吃了許多苦,他也給了我許多支援。與他認識是因為一次分貨時打架,后來我們一起打工七、八年,有福同享一起吃苦。最困難的時候,兩個人流浪用五毛錢買了一雙筷子。這個朋友交的很值,現在還有時聯系,但是比較少了。”當問到家中有沒有類似的朋友時,他說:“家里面也有著這樣的朋友,但是當時打工回來也是同學間聚會一下,工作中也有朋友,但都是工作方面交的朋友。”
來自家庭親人、鄰里摯友的支持是他們外出打工的動力和依靠,而回到家鄉未能很好地建構、延續這樣的支持就會給他們的生活尤其是精神心理層面帶來影響,使他們心理上或停留于過去的打工經歷或焦慮于未來生計。多次“打工—返鄉”的經歷造成返鄉農民工生活時空的多次變換,使得他們的精神生活零碎而不確定。
(三)子女教育問題
返鄉農民工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存在適應問題。外出打工時子女多由家中長輩照料,可由于他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回鄉后并不能給子女在學習上過多幫助。他們通過打工經歷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但是農村當中的教育資源相對有限。T村與另外一個村共用一個小學,而初中和高中則需要到幾公里外的鎮上就讀。在這樣的環境下返鄉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問題,具體體現為父母教育角色的缺失和教育能力的不足。
案例4
Yns,女,37歲,在廣東打工10年后回家務農。在談到子女的教育問題時,說道:“自己雖然趕上了好時代,但是也沒有讀到書,出去了就發現還是有文化好,一般的普通員工掙不了多少錢。兒子在家里淘氣,想著不能不讓他讀書就回來了,初中的知識自己也幫不了他。他也喜歡看書,集上有賣書的他就蹲在那里不走了,看的都是一些小說之類的,學習上面的書他也沒看多少。現在就是回來管他,想讓他上高中。他要讀就會供他讀,但就看他自己知不知道要讀書了。”
案例5
Hns,女,44歲,2006年后一直在外打工,因辦理手續返鄉。談及教育時她說道:“家里面有三個女孩,老大、老二上了大學,老三高中畢業就結婚了。老二現在在武漢,在準備考研究生。因為她去招聘發現還是沒有好工作,就準備讀個研究生。她還準備考會計師和教師證。也不知道這個研究生好不好考,最近她很忙又是帶家教又是要考試的。自己現在沒有牽掛,就是擔心老二的前途。現在自己還能干得動,就想著能幫一把她們就再幫一把。她們的事情自己也不明白,但是會支持她們的選擇。”
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需要關心和陪伴,在陪伴過程中,父母不僅要教育子女基本生活常識,也要關注子女個體發展的訴求。而返鄉農民工對于教育比較注重結果,如能不能考取高中、考上大學,忽視了子女個體發展的需要。通過對比兩個案例可以發現,返鄉農民工在子女未成年時焦急于子女的學業,并盡可能為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在子女成年之后父母又會表現出更多的寬容性,樂于支持子女的選擇,表現出了返鄉農民工對待子女教育的被動性和無力感。
(四)文化娛樂方式單一
返鄉農民工的文化娛樂生活單一,具體體現為村中公共文化空間缺乏和代際間交流較少。T村由于缺乏活動場所,返鄉農民工只能在村委會旁的一間小賣部中進行夜間娛樂活動,而形式則以打牌、觀看電視節目、談天為主。村委會也有小型的閱覽室,但幾乎沒有人去閱讀。回到家中,也多是觀看電視節目,少有互相之間的串門拜訪。同時根據觀察,村中的年輕人也很少與年長的村民交流,不同的生活經歷使他們之間很難有共同語言。
案例6
Lxd,38歲,男,在廣東和上海一共打工12年后回鄉務農。談到回村后的生活時他說:“與村里其他人的關系都還好,現在村里也是一個一個地生活,和鄰居的關系也不錯。晚上回來就是看看電視,或者去商店里和他們打牌,自己喜歡打牌,也沒有其他事可以做。”
返鄉農民工返鄉后娛樂文化單一,不僅是由于村中的公共文化空間不足,同時也是受到消費主義文化影響。返鄉農民工在農村擁有較多的閑暇時間,卻缺少娛樂設施,容易產生越軌行為。由此造成的結果是,返鄉農民工不關心村中公共事務,使村莊整合力下降。返鄉農民工原本就長期在外,回鄉后又不能通過閑暇生活融入村莊,那么在社區的適應方面則會產生消極影響,造成返鄉農民工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困惑。
三、以重建社區文化為目標的介入策略
農村社區是返鄉農民工生活的主要場域,也是社會工作者開展具體實務的天然平臺。依照張和清以社區為本的觀點,農村社區作為返鄉農民工日常生活的世界,正好處于個人 、家庭與外部環境的連接點,在潛移默化中形塑個人、家庭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與此同時,個人能動性反過來又深刻地影響社區氛圍乃至自然社會環境。[15]具體到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社會工作介入當中,以社區建設為主的社會工作既要保持穩定也要一定程度的革新,[16]不僅要尊重返鄉農民工所生活社區的傳統,也要依照社會發展的潮流作出改變。
(一)現實背景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公報指出,城鎮化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體現了中央在觀念上對于城鎮化建設要以人為本,保留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轉變。[17]這樣的頂層設計為實現以社區文化重建為目標的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社會工作介入提供了宏觀話語支持。與此同時,T村位于江西省泰和縣,歷史文化悠久,且作為宗族性村落,存在實踐中的宗族活動儀式——上燈。該儀式作為本地宗族傳承的宗族活動,強力整合了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此外,T村宗族祠堂保護完整,本地村民善學能工、文化底蘊深厚,又多具備木匠技藝。本村居民和當地政府部門也正在為宗族祠堂申請文化歷史遺產保護,為社會工作的介入提供了有利的現實條件。這一系列本地文化傳統資源不但為加強本村村民的聯系提供了紐帶,[18]也為社會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切入點。①
(二)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是一種新的社會工作實踐范式,以社會建構理論為基礎。其基本信念包括:(1)優勢,案主本身具有的潛能包括體驗、天賦、社區資源等內容;(2)賦權,即探求人們和社區內部的力量,為家庭、機構、社區資源的連接提供機會,讓案主遠離自己的思維定式;(3)抗逆力,即個人自我糾正取向,是彎曲而不折斷或彎曲之時可以反彈的能力;(4)成員資格,即一種身份參與權力;(5)懸置懷疑,即懸置對案主的懷疑,從信任案主的角度去建構一種新型的專業關系。[19]總之,社會工作中的優勢視角強調在看問題時應關注案主的優勢和能力,強調每個個人、家庭和社區都有優勢,主張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案主優勢和潛在能力的挖掘方面,要特別強調與案主之間的平等、合作和互助關系。
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場域是農村社區,他們不可能過多借助于外界幫助來實現社會適應,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返鄉農民工自身、家庭、社區來尋找適于問題解決的資源。優勢視角關注返鄉農民工所能夠擁有的有利條件,可以通過激發潛能的方式實現其返鄉后的社會適應。
(三)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
社會工作強調人在情境之中,對于返鄉農民工的社會適應需要從他們此刻所處的環境中認識,注意綜合方法的運用。以社區文化重建為目標,在其具體介入過程中,則可分別運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中的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方法。
1.以改善返鄉農民工經濟問題為主的個案工作
在重建社區文化的目標下,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個案工作,應當聚焦農民工個體。個案層面的介入需要引導返鄉農民工將目光聚焦于當下,通過運用優勢視角挖掘返鄉農民工身上的潛力和過去工作的有益經歷,增強他們對自我能力的肯定,改變對現有生活的態度,引導他們積極從事農業生產或通過就近就業等方式實現多元增收,從而解決返鄉農民工生活來源的問題。可行的步驟有三步。首先,社會工作者調查返鄉農民工現有經濟水平并分析原因,了解的內容包括目前的經濟條件、以往工作經歷、今后工作需求等。其次,將具有相近工作經歷以及需求的個案分類,根據返鄉農民工掌握技能的高低以及經驗,聯系附近的工廠。最后,對需要提高工作技能的個案,幫助聯系附近職業培訓中心進行培訓,對有意愿從事農業的個案,聯系村委提供農資等幫助,對于有意愿開展個體經營的個案,聯系上級政府部門提供費用減免等優惠條件。
2.以提供社會支持、改善子女教育為主的小組工作
在返鄉農民工群體之間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小組活動,來為其提供社會支持并改善子女教育問題。T村外出打工者以家具制作為主,回鄉后又多種煙草。社會工作者從實際需要出發,可以成立家具技能交流小組、種煙互助小組、宗族文化資料整理小組、婦女互助小組、留守子女教育關愛小組等。一方面,以返鄉農民工日常生活的內容作為小組活動的內容可以使更多的人參與;另一方面,由于小組互動的實際性在改善返鄉農民工社會支持、子女教育的同時,還能為解決其生產問題提供幫助。將以互助交流、文化資料整理為主的小組作為凝聚返鄉農民工社區意識、實現自我身份認同、提供社會支持、建設社區文化的載體,可解決返鄉農民工社會支持缺乏問題。開展留守子女教育關愛小組活動,社會工作者可以從父母和子女兩方面入手,不僅要引導父母改變教育觀念、加強親子互動,還要引導子女樹立正確堅強的人生價值觀,并通過輔導的方式增強其學習能力。在小組工作中,主要是發揮返鄉農民工自助互助能力,并以此建設互助團結的社區文化。
3.以改善返鄉農民工文化娛樂生活為主的社區工作
在社區工作的介入層面中,社會工作者應充分利用村中傳統資源,包括以祠堂為核心的物質設施資源以及以傳統儀式為主的宗族文化資源。社會工作者借助以上資源,可以用開展社區慶典和社區晚會的文化活動形式豐富返鄉農民工的文化娛樂生活。考慮成本和時間等因素,社區慶典內容應當以宗族文化為主。以上燈儀式為例,將該儀式作為社區慶典,以宴會的形式在祠堂中舉行,邀請相關嘉賓參加。這不僅能增加活動的吸引力,也加強了效果,豐富了返鄉農民工的生活。在慶典的組織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當充分依靠村中宗族文化精英,充分利用傳統優勢發揮其協助作用。同時,可在村委會院中舉辦社區晚會,其形式可以包括老少聯歡晚會、節日紀念晚會等,社會工作者此時要積極動員返鄉農民工走出家門,參與晚會,和村民互動聯誼。不論是社區慶典還是社區晚會,社會工作者都應從本社區的優勢資源入手,使活動的策劃和實施更符合本村實際,發揮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改善返鄉農民工文化娛樂生活。
四、小結
返鄉農民工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返鄉農民工的隊伍會不斷壯大。他們的社會適應問題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因此必須引起重視。通過對江西省泰和縣T村返鄉農民工的實地調查,發現返鄉農民工存在經濟來源不穩定、社會支持系統缺乏、子女教育問題、娛樂文化方式單一的社會適應現狀。
社會工作強調助人自助,注重從案主自身發掘潛能,促進問題的解決。經過分析發現,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的社會工作介入策略可以以優勢視角理論為指導,結合本地實際,從返鄉農民工生活的社區入手,聯系返鄉農民工個體、家庭和農村社區,以重建社區文化為目標,通過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的專業方法化解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中的問題,組織返鄉農民工返鄉后的生活,挖掘和利用返鄉農民工自身和農村社區的文化資源,幫助返鄉農民工實現社會適應。在此,社會工作者必須澄清角色并謹慎遵守專業價值,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同時,應當呼吁社會各界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關注。返鄉農民工社會適應問題的化解不僅需要返鄉農民工自身和社會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民政機關、社會組織等政府部門和公益組織的資源支持和有效合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管理與工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