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手續,只是優化公共服務的第一步;有所不為,正是為了讓政府在職責范圍內更好地“有所為”,也就是說還要細致而耐心地做“加法”(5月17日《人民日報》)
隨著簡政放權層層落實,得到扎實有效的推進,各級各地各部門各單位因地因時制宜,針對各自職能及存在的“流程多、辦事難、效率低”的問題進行了破釜沉舟的改革,并從頂層設計出發,以民意為標桿,以問題為導向,以中央及各級地方關于簡政放權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為遵循,經過認真疏理、嚴密分析、科學整理,列出詳細的“問題清單”和“改革清單”,明確存在的問題,指出改革的方向,使簡政放權有了一目了然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媒體疏理發現,簡政放權在官方媒體報道中出現的頻率之高已經成為當下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現象。當然,其原因無非是與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緊緊相扣,特別是一些改革直接涉及民生利益,簡政放權改革的成效如何,幾乎能從群眾的直觀評議中得到最真實的答案。特別是對于“奇葩證明”,相當多的網友都有切身體會,深受其害,為了證一個證明,就要到多個地方多個部門去辦理證明證明的證明,有時為了證明“我媽是我媽”甚至“我是我”,要忍受著百般折騰,辦一個證明的難度甚至“難于上青天”。辦證手續的冗繁既讓人無奈又讓人畏懼,畢竟雖然深惡痛絕卻要隨時面對。“辦證難”既影響民生,又有損政府形象和權威,成為行政體制改革必須除之而后快的“毒瘤”。
暢通便民服務貴在做好提升服務的“加法”和簡煩除苛的“減法”。如何科學的簡政放權?李克強總理指出,“大道至簡”。減少無謂的麻煩,斬斷既得的利益鏈,須果斷的做“減法”,簡化流程、縮短周期、杜絕“潛規則”、防止政府“亂伸手”、取消不合時宜的審批事項,簡并功能和職責重合的部門和審批事項。做好“減法”讓政府部門拋卻“抱負”,沒有過多利益牽涉,職責明確、權界明晰、后勁更足,自然飛得更高、服務更好。
從推行“一站式”服務、變“多頭受理”為“一口受理”,到建立并暢通公共服務“綠色通道”,到線上線下相融合、相銜接的公共服務平臺,再到推進公共服務事項的數據開放、信息共享、校驗核對,如今各級各部門在推進簡政放權改革中更加堅持以便民利民為導向,在優化公共服務上細致而耐心擴大“有所為”的內容,不斷在暢通便民服務上做“加法”,政務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更好,政務服務的質量更高,行政效能進一步提升,服務的“菜單”不減反增,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加。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