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現在舉國上下都滿足于糧食幾連增,得意于我們自己養活了自己,這很危險。”
“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重性,曾經輝煌數千年的華夏農耕文化該改變了。”
“飼料不自給、不安全,食物安全怎么解決得了?!”
這些論斷來自我國現代草原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
88歲,已經過了有問題馬上去找官員辯論的年紀。除了繼續筆耕不輟,任繼周心中不無焦慮。
“草地農業非常重要,媒體要花大力氣宣傳。”任繼周在家中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注:采訪時間為2012年)。
“草地農業是非常新的思想。”任繼周說,“盡管我們已呼吁了二三十年。但是在美國,在2009年剛剛提出這一說法,他們試圖用草地農業建設美國的新農業。”
中國科學報記者 王卉
耕地農業積弊已深
在現代草地農業之前是耕地農業,任繼周認為,耕地農業成績很大,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不少危害,即忽視耕地以外的土地。
自從秦代商鞅變法提倡“墾草”,漢代“辟土殖谷曰農”,將農業定位于谷物生產以來,農業就被牢牢定位于開墾土地、種植谷物。
“這使得農業生產的其他部門,尤其是動物性生產被忽視。農業生態系統被嚴重閹割。”任繼周說。
此后,種植業被推向極端,近幾十年來進一步被凝練為“以糧為綱”的國策。
由此,農業系統不得不走上一條土、水、肥和動力等資源高投入的發展道路。
近代以來,“開荒”熱潮也達到歷史頂峰,土地開墾過度,土地資源遭受嚴重耗竭,農業資源造成嚴重浪費,農民陷入貧困,出現嚴重的“三農”問題。
與之相伴隨的,還有草原和森林的銳減,水土流失,土地肥力減退,綜合表現是荒漠化達到歷史高峰,沙塵暴震驚世界,生態和生產兩敗俱傷。
這種偏頗的農業系統,人為割裂了生態系統內部的食物系統,對生物資源、土地、水、能源等資源造成嚴重浪費。
任繼周認為,正因為中國農業系統還不夠合理,在食物安全方面存在一些系統性的問題,“這是支支節節的技術措施所不能解決的”。到了一定時候,耕地農業必將面對不得不轉換的命運。
真正缺乏的是好飼料
喝上放心奶,是國人的期盼。
三鹿奶粉事件及最近的蒙牛質量問題等奶制品安全事件,無不與飼料問題緊密相關。
“飼料不好,就生產不出好奶。蛋白質、脂肪不夠,就要人為添加,甚至添加各種千奇百怪的東西。”任繼周說。肉類也面臨同樣問題,飼料不好,營養不夠,肉類質量每況愈下。
任繼周認為,我國目前面對的糧食安全問題主要還是飼料問題。隨著城市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進城,他們的飲食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即需要更多的肉、奶。
據統計,我國人口一年所需的口糧約為2億噸,但飼料卻需要5億噸。人們日常所需的肉、奶等都是由飼料轉化而來。
危機還在于,過去人們用玉米養豬,在玉米價格上升之后,一些地方又開始用小麥搭配做飼料。“過去我們為蛋白質飼料不足而苦惱,現在能量飼料也不夠了。小麥做飼料的口子一旦敞開,我們的糧食消耗就打開了無底洞。這就需要用草來填補。”任繼周指出,實際上,因為飼料不夠,我國連草都在進口。
相對比,美國西部干旱地區水資源不足,對于小麥采取能打多少就收多少的態度,其水資源主要被用于澆灌飼料用草地。因為植物變成籽粒——糧食,再拿糧食喂牲畜并不經濟,反而是草的營養更全面,同樣的水可以換3~5倍的營養物質。
“不能只是一味強調18億畝紅線。”任繼周強調,糧食在高產之后再高產就很難了。何況系統不對,現在生產出的東西并不是我們真正最需要的。
拓展空間
“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以糧為綱’是條‘瘸腿’的農業系統。”任繼周說,動物性生產與植物性生產平起平坐且略具優勢的局面遠未形成,而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所必不可少的。
而解決之道在于將草地(廣義的飼用作物田)引入農田,引入牧區,將畜牧業納入農業主流,把動物性食物納入糧食安全體系之中。否則,關系我國農業存亡大計的土、水資源短缺,終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難以逾越的障礙,“三農”問題也將難以徹底解決。
中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也使得糧食增產有一定的限度,在任繼周看來,發展草地農業將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一個獨辟蹊徑的有效模式。
“草地農業把草地作為介質,可以實現糧草結合、林草結合、果草結合等多種農業系統耦合,是可以實現高額產出、得到高額收益的大農業。”任繼周說。
用草地農業取代耕地農業,可以充分利用國土資源,使4倍于耕地的其他土地發揮作用,使中國緊缺的水資源得到節約。草地農業還將減少水土流失,減少化肥農藥使用,使資源投入大為節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同時還將促進農民增收。
任繼周認為,現在有很多農閑地、撂荒地,這些地用來種草、養畜非常便利,這還不包括草原上的地。“草地農業系統是一個能滿足現代人的食物結構,并能兼顧生態和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系統。”
中國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