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是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村干部的工作形式也逐漸發生變化,一部分農村干部正逐步由兼職、半兼職向職業化過渡,這從很大程度上加強了農村基層一線干部隊伍建設,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村干部職業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報酬工薪化,指 村干部的報酬能滿足生活需要,能養家;二是崗位公職化,指村干部要坐班,專職從事村務管理;三是管理規范化,指科學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四是發展持續化,指村干部有上升空間,有養老保障。
村干部職業化管理與村民自治緊密聯系、具有鄉村治理特征。首先,村干部是由村民自主選舉產生的,與國家公職人員的職業化身份有所區別,因此不能生搬硬套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干部的公職化、行政化管理方法與制度。其次,村民自治是一種新型農村社會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決定了村干部的職業化也不應照搬其他企業的職業化管理模式,而是要探索制定適合農村的職業化管理模式和制度;最后,完善村干部職業化管理,須按照農村村民自治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建立體現農村經濟社會管理職業化要求的崗位選拔培養、教育培訓、激勵保障、目標管理制度,實現村干部崗位專職化、培訓專業化、薪酬結構化、管理規范化、離任保障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要求的農村基層干部職業化管理體系。
職業化村干部與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是有所的區別的比如:第一在管理方法上與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有所不同,針對職業化村干部的管理可以根據基層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相對于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要靈活;第二在學歷組成有所不同,村干部大多數是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學歷,而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學歷大多是大專及以上;第三在工作內容上會有所區別,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作包括管理和協助村干部做好群眾工作,村干部的工作主要是傳達貫徹黨中央、政府相關政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廉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