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友好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就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戰略部署。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河北要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發展生態農業是客觀規律使然
生態農業是以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為前提,按照生態學、經濟學原理,綜合運用傳統農業生產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與管理手段,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現代化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保持水、土、氣等自然物質良性循環,促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同時,還必須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物質數量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產品種類、提高產品質量。建設生態農業有利于生態系統的能量合理流動、物質有序循環,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有利于提供綠色生態產品,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也存在資源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等問題,造成農業生態系統不堪重負,區域產業結構失衡,生態環境和生態產品難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條件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資源永續利用、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面對農業發展的新挑戰,必須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切實保障綠色食品、潔凈水體等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
我國幅員廣闊,地貌類型齊全,農業生態類型多樣,發展生態農業可充分發揮各地的自然條件、獨特資源等優勢,把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在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產品需求的同時,不斷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通過農業投入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逐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經濟效益,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統一。
發展生態農業是我省的必然選擇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不僅是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我省人均耕地少、水資源嚴重匱乏,尤其是燕山—太行山地區、壩上地區、黑龍港地區,既是我省農業集中生產區,也是自然條件較差的生態脆弱地區,這就意味著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只能走綠色發展之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我省要建設成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這也意味著,所有產業的發展都要堅持生態優先,所以,發展生態農業是我省的必然選擇。
我省是較早發展生態農業的省份之一,通過山區綜合開發、草原圍欄圈養、農業多種經營等,探索了多種發展模式,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經驗。針對太行山區土壤瘠薄、干旱少雨、植物難以生長等現實難題,我省通過加強荒山荒坡綜合整治、果樹栽培技術創新、標準化林業生產技術示范推廣等,形成了以富崗蘋果、綠嶺薄皮核桃等為代表的太行山產業帶,探索出以科技開發荒山的“綠山富民”模式。借助省內外科研院所技術和人才優勢,各地扶持構建了畜—沼—菜(果)、種—養—栽(食用菌栽培)等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雙贏。生態農莊、農業公園、現代農業園區等迅猛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省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
生態資源和優良生態環境的稀缺性,使低碳、休閑、旅游、養生等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日益凸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開發生態產品成為市場的熱點。目前,我省還有相當數量的山場等資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缺林少綠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改善生態環境的任務仍然艱巨。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改變這一現狀。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通過完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配套政策,健全區域合作機制,有效推動生態脆弱地區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與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相結合,促進生態資源資產化、生態資產資本化、生態資本產業化,實現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發展生態農業要補短板、抓關鍵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對農業發展的新要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找準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制約,加快補齊短板,抓創新、抓轉型,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加大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力度,夯實生態農業發展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堅實基礎。加強農業資源保護,開展農業生態修復,能夠切實增強農業生態環境承載力,提高生態系統的產出能力和服務價值。要堅持問題導向,抓好水、土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的政策支撐體系。根據我省水資源承載能力,切實抓好農業節水,通過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積極推廣包括設施、農藝、生物、管理等的綜合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實行輪作休耕模式,加快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復,促進種地養地相結合,不斷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嚴格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完善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健全農業清潔生產認證制度,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提高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整治,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保護,持續改善生態農業發展環境。
加強技術示范推廣,增強生態農業發展后勁。現代農業科技是確保產品供給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手段,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實現生態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按照產業發展需求,促進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與現代農業高新技術集成創新,推動先進實用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解決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互脫節問題。要明確生態農業科技創新方向,突出創新重點,著力加強生物共生、病蟲害綜合防治、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節水節肥高效種養等技術研發,突破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強化生態農業技術服務,示范推廣適地、適時、適品種養技術,優化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生態農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
創新業態、拓展功能,提升生態農業綜合競爭力。充分利用經濟轉型、區域協同發展等契機,把現代科技成果、產業組織方式和商業新模式等引入農業,挖掘農業的生產、生態等功能,培育農業新型業態,拓展完善生態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立體復合的新型種養結構,促進植物、動物、微生物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多層次綜合利用。充分利用農業農村資源,把農業生產、鄉村建設與休閑觀光、旅游養生等服務業結合起來,建設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觀光園、度假村和農業園區,提升農業農村的綠色生態、文化傳承、科技展示等價值。完善農業信息平臺,促進農業生產、保鮮儲藏、加工流通等環節有機銜接,提高生態農業綜合效益。
強化引導扶持,激發生態農業發展內在活力。農業生態系統的地域特征較為明顯,不同區域的生態系統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因此,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加強規劃引導,統籌區域資源開發利用和主導產業選擇,合理安排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使不同區域的生態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具有更強的正外部性,需要加大政策扶持。要采取項目帶動、財政補貼、特許經營等多種手段,加大對農業清潔生產、生態種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具有公益性質農業活動的支持力度,增強生態農業發展活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河北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