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發展實踐,進一步彰顯了休閑農業促進增收的經濟功能、帶動社會就業的社會功能、保護利用傳承農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鄉村環境的生態功能,促進大量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
近日,農業部再次提出通過加強品牌體系建設大力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并強調以品牌引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重點打造“3+1+x”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品牌體系。
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從2010年起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試點到現在,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還處在初級探索階段,通過品牌的培育和示范創建來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是有效的手段,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農業和旅游的關系。
帶動一方發展
何為休閑農業?休閑農業是拓展農業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科技普及等功能,圍繞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通過創新、創意、創造讓人們品味農業情調、享受田園生活、體驗農耕文化,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消費業態。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介紹,休閑農業在我國發展時間并不長,但在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大力推動和市場需求強力拉動下,全國休閑農業產業規模日漸擴大,發展內涵不斷提升,發展類型逐步豐富,發展方式逐漸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些地方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迅猛發展,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
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4400億元,從業人員790萬人,其中農民從業人員630萬人,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十二五”時期游客接待數和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
海南熱帶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教授柯佑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政府對此扶持力度非常大。為帶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從2010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培育100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300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截至2015年,示范縣和示范點均以確定。
河南省新縣就是首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之一。該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雖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但該地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年接待游客200萬人次。
新縣農村改革試驗區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羅昭成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新縣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山川秀麗,田園優美,民風淳樸,非常適合發展鄉村旅游業,“鄉村旅游產業也是新縣未來農業重點發展的五大主導產業之一。”
但目前品牌培育和示范創建讓各地頭疼,“這幾年推行的效果也不是很明顯。”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賈大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但這是農業部主推的項目之一。
是旅游還是生產
在宗錦耀看來,各地的發展實踐,進一步彰顯了休閑農業促進增收的經濟功能、帶動就業的社會功能、保護利用傳承農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鄉村環境的生態功能,促進大量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
“品牌是農業的核心之一,在休閑農業上有幾個業態值得關注,目前做得也還可以。”賈大猛說,“農業主題公園和莊園經濟是主要的業態,也是休閑農業的一個趨勢。”
以“洋家樂”為例,它以北京“小園”發端,在浙江德清縣莫干山鎮興起,如今已成為德清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重要品牌,并在短時間內迅速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得到發展。
據了解,“洋家樂”踐行低碳理念,融入原生態的自然因素,就地取材裸裝修,給游客提供回歸自然的親切感。
與此同時,農業部積極鼓勵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創新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形式新載體,舉辦特色鮮明、影響力大、公益性強的農事節慶活動,如農業嘉年華、農業公園、星級農家樂(農莊)、創意農業精品等。
而這也受到了業內人士的質疑,“農業部也開始搞旅游了!”在賈大猛看來,旅游和農業結合沒有問題,關鍵是認清兩者的關系。
“有些地方的農業到底是第一產業還是第三產業,已經難以區分了。”李國祥也有類似的分析。
此外,農業部還要求將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創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推介、中國美麗鄉村試點創建三項工作整合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活動,在全國打造一批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增收的美麗休閑鄉村(鎮)。
但事實上,部分企業對此并不太重視,沒有品牌意識,“對什么是休閑農業都不太清楚,更不用說品牌了,沒有形成動力。”賈大猛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農業不應該當配角
在賈大猛看來,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要清楚載體是農業,旅游只是手段。“一說到旅游,人們就會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休閑農業要注意這些。”
而在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看來,排除農民和農村的鄉村旅游,如一些觀光園、農業主題公園等,解決的不是鄉村問題,而是滿足少數精英的創造欲和有錢人進入鄉村獲得宜人生活環境的需要,也難以體現村落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功能。
事實上,就一般村落文化保護而言,發展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可能是更現實的途徑。朱啟臻認為,在經濟發展與村落保護這對矛盾中,鄉村旅游和傳統手工業的振興被認為是彌合二者的有效途徑。
浙江省方山鄉青田縣龍現村在擁有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標簽后,從杭州、上海等地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其獨特的田魚文化、民俗文化、華僑文化有效帶動了生態旅游的發展,旅游業的年收入達200萬元以上。
“在經濟上直接受益的農民也由此切實感受到繼續保持稻田養魚傳統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朱啟臻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目前,方山鄉稻田養魚的面積擴大到5000多畝,部分年輕人也因此留在村中發展。
“休閑業與鄉村旅游不是單純的農業生產設計,更不是單純的建筑設計,而是集農業、文化、民俗、村落和居民建設、景觀設計等為一體的綜合設計。”朱啟臻說。
“品質是品牌的保障。”柯佑鵬表示,目前國內農產品成本和價格擺在那里,依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比較困難的,需要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新業態促進三產融合,延長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
我國未來除了主糧等供給在數量保障上要依靠國內生產外,對于其他多數農產品的數量供給保障,可以通過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適度進口來尋求路徑。“而國外農產品無法替代的多種價值則要通過國內農業生產與二、三產業融合實現,其中就有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開發,把品質、安全、生態、文化等價值突現出來并形成品牌,讓消費者認同國內農業生產的價值,從而培育出新型的六次產業,為我國農業尋找到一條新的出路。”李國祥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2016-05-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