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永勝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市農業產銷體系建設

[ 作者:劉永勝?于戰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15 錄入:吳玲香 ]

內容摘要】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在保障都市居民的農產品需求,展現農業多樣性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如何科學合理地配置農業資源、實現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利益均衡及區域經濟平衡等成為都市農業產銷體系建設中的一個新問題。本文通過介紹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市農業產銷體系建設狀況,針對當前國內都市農業產銷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市現代農業產銷體經驗及啟示,為中國都市農業產銷體系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市農業;農業產銷體系

1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市農業產銷體系發展概況

1.1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在農產品貿易領域,美國都占據著主要地位。美國農業的高度發展,一方面依賴于其高效的農業技術支持和規?;a優勢,另一方面也和美國現代都市化農業生產模式密不可分。20世紀80年代,美國都市農業區的農業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30%(Smit et al.1995)。21世紀初,美國大都市農業面積達農業總面積的33%,占總種植面積的16%,其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超過了33%

根據美國都市農業的區位條件可大致劃分為兩種類型:近郊區農業和都市區農業。近郊區農業是指處于都市邊緣,或處于市區核心邊緣地帶,具有一定種植規模,且以農產品銷售或涉農服務為主的農業。都市區農業指處于市區核心或緊鄰市區核心區地帶的農業,一般種植規模較小,且以自足及休閑娛樂為主的農業種植區域。美國都市區農業主要有商業農場、社區花園和庭院花園。其中社區花園和庭院花園主要集中在城市居住區或市中心,均為非營利性農業,一般其種植面積較小,農產品品種較單一,為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所需的農產品提供補充。商業性農場主要集中在城市周邊,種植面積較大,經過科學規劃后,農產品品種較多,主要提供觀光旅游、休閑娛樂及通過農產品市場、超市或以直接配送的方式為市區居民及餐飲行業提供優質農產品,有的學者認為商業性農場其實就是近郊區農業。總體上,美國都市區農業是休閑娛樂和農產品自給并重。但不同區域的農業功能也不一致,一般而言,緊鄰核心區的都市區農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和區位優勢,休閑性和產品專業性較強,基本都屬于商業性農場。而社區農業和庭院農業,由于種植面積的限制,基本上都是以娛樂與自足為目的。另外,為適應城市發展需要,從種植方式來看,美國都市區農業一般都是分散的種植方式,但單產水平較高,再加上城市需求的特性,一般以高端農產品種植和生產為主。

從農產品銷售情況來看,美國都市農業的農產品傳統銷售方式主要分為3種,即專業化組織銷售、對點銷售和集市化銷售。專業化組織是指在農業生產企業化運作的條件下,通過專業性銷售渠道和銷售網絡對大型農產品市場或專業性超市提供農產品,一般要求農產品生產具有規?;蜆藴驶軌驖M足市場的大量需求和生產標準。對于這類銷售方式一般適用于近郊區農業,其中近郊區農業中傳統農場主要的銷售對接點是大型農貿市場,而適應性農場和休閑性農場的主要對接點是專業性超市或都市核心區的專業零售點。對點銷售主要是指以對小型農產品超市、餐飲店鋪等供貨為主的銷售方式。而集市化銷售通過小型集市市場或社區網絡市場進行售賣少量農產品。這兩者主要適用于都市區農業,而前者一般主要適用于商業型農場,后者主要適用于社區農業和庭院農業。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在商業活動的應用,美國都市農業銷售體系開始轉向訂單信息化、配送實體化的銷售方式。即客戶通過網絡對接向農產品生產者訂貨,后者通過物流配送公司直接向消費者提供農產品,從而減少了中間環節的物損和經營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的購銷效率。

另外,美國具有發達的運輸系統和較完善的都市區物流體系。一方面,美國運輸網絡覆蓋面廣而全,可以通過鐵路、公路、航空及河道等實現產地對客戶、產地對市場及市場對客戶的點與點對接;另一方面,美國技術水平較高尤其是在農產品的保鮮技術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可以延長鮮活農產品的運輸周期,減少中間損耗,甚至可以實現長距離的“田間到餐桌”的直接配送。

1.2日本

日本是典型的農業資源貧乏型國家,高精密農業作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業用地的不足,然而,耕地資源的極度匱乏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主要農產品凈進口國,據FAO數據資料顯示,2010年日本農產品進口總額達538.17億美元,其中糧食進口額達69.53億美元,分別占世界比重4.88%7.29%。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11年數據顯示,2009年日本食品自給率僅有40%,2007年糧食自給率也僅有27%

據農林水產省調查數據顯示,2005年日本都市農業中共有70.8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25%,種植面積為125hm2,占全國種植總面積的27%,銷售收入達1.06萬億日元(100日元約合5.86元人民幣,2014),占全國農產品銷售收入的18%。日本都市農業主要可分為3類:私人田莊、市民農業園和休閑娛樂性農業園。私人田莊具有一定規模且擁有所有權的農業田園。所有權人一般居住于都市邊緣,具有農民身份,主要從事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近來,隨著城鎮化進一步深化及城市問題日漸突出,私人田莊數量正快速攀升,據農林水產省公布數據顯示,私人田莊由2003年的2904個上升到2009年的3596個。市民農業園是由沒有農地所有權的市民承租的市區或近郊區農地而進行耕作的園地,主要供市民休閑、娛樂及體驗農家生活,其產品主要為承租者改善餐飲結構。休閑娛樂性農業園主要為市區居民提供涉農旅游觀光服務并附帶出售特定農產品的園區,如農業公園、農家院及觀光農業園等,其主要收入來源于涉農服務收入。據農林水產省調查,都市農業區農戶收入中農業生產僅占25%,不動產經營所得占65%,其他收入占10%

從日本都市農業農產品銷售途徑來看,大部分農戶及所產農產品都是通過個人直接銷售、農業協會、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直銷店等方式銷售農產品。據日本農村振興局20102011年對日本都市區農戶調查數據顯示,絕大部分農戶在選擇銷售渠道時,主要選擇個人直接銷售與農業協會方式,其中選擇直接銷售的占調查總數的41.9%,農業協會方式的占41%;批發市場和直銷店也在整個銷售中占有重要地位,分別占30.2%22.4%;選擇其他銷售方式的均不足10%。從銷售金額來看,銷售額為100萬日元以下的主要選擇農業協會方式和個人直接銷售,分別占總數的46.2%45.2%;100萬~300萬日元及300萬~700萬之間的主要選擇批發市場,分別占總數的46.8%52.8%,700萬日元以上選擇批發市場的農戶占57.1%,但選擇個人直接銷售和農民合作社(JA)方式的農戶也占有較大比重。總體來看,在日本都市農產品銷售環節,農產品批發市場、個人直接銷售和農業協會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日本很多農產品批發市場是由農業協會組織建設的,因此,一定程度上,日本都市農業產銷體系主要是依附于農業協會的發展。日本農業協會一方面可以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指導農戶協調生產及對農產品銷售、儲運和加工等(如專業性農業協會),另一方面還可以協調都市農業的總體布局,制訂和實施區域性農業發展規劃并在產、供、銷等環節進行微觀指導與幫助(如綜合性農業協會)。另外,日本農業協會還可以通過協調產、供、銷各環節有效地統一起來,確保各環節的利益分配,防止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導致農產品供需市場失衡,提高了日本農產品的商品率。

1.3荷蘭

荷蘭雖然陸地面積較小,但其農業是歐洲最具有科技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之一。據FAO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荷蘭農業總產值達182.29億美元,同期農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13.47%。荷蘭都市農業也以集約化設施農業享譽全球,并創造出“三高一快”(土地生產率高、土地創匯率高、人均創匯率高和出口增長快)的農業特色。

荷蘭都市農業模式和其他國家基本相似,主要有家庭農場、社區農業園及庭院農業等,但從都市農業組織形式來看主要以家庭農場為主。從都市農業生產布局來看,荷蘭都市農業基本上是依據都市運輸網絡與市場布局而配置農業資源,大型都市農場一般都是依附于大型批發市場或運輸網絡的節點。而市區農業園和庭院農業只是屬于都市農業的一種點綴,其產品主要供家庭或社區成員消費或娛樂。

從荷蘭都市農產品銷售方式來看,主要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或大型綜合市場、超市、零售市場及零售店。對于大田作物農產品如糧食類、蔬菜、水果包括其他園藝產品(如花卉等)主要是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或超市進行銷售,其中批發市場銷售量占都市農場銷售量的70%左右,通過超市直接銷售的農產品主要以鮮活農產品為主,占都市農場銷售量的15%20%,通過其他途徑或方式銷售的農產品僅占10%左右。

從荷蘭都市農產品產銷組織方式來看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自營性產銷方式;二是以都市農業協會(行會)為主的產銷組織方式。由于荷蘭家庭農場大都是以公司組織形式成立的,具有完全的自主經營權,因此其產銷方式也比較靈活,對于一些適銷性農產品主要以自營性產銷為主。而作為農業協會成員的家庭農場通常是將農產品交給農業協會或在其組織指導下銷售農產品。由于荷蘭沒有獨立的農產品工業,而且單獨的家庭農場因為資金、技術及設備等條件的制約也無法完成農產品的深加工,荷蘭的農產品加工環節基本上都是由農業協會統一組織與協調來完成,因此,以都市農業協會為主的產銷組織方式占據了高端農產品產銷領域。

1.4中國臺灣

中國臺灣的都市農業主要是在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市農業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休閑型農業園區(觀光農園、休閑農場)、教育型農業園區、庭院型農業及市民農園等。但對于多形式的中國臺灣都市農業中真正從事農業及農產品生產的僅有觀光農園、休閑農場和市民農園,其他形式的都市農業則主要以旅游服務或農產品自給為主。目前,中國臺灣已劃定休閑農業區共71處,據中國臺灣休閑農業學會調查,目前中國臺灣觀光與休閑農場大約有2 000家,其中有288家取得了行政許可證。

在農業產銷體系建設方面,中國臺灣都市現代農業產銷體系主要有兩種:一是以農協(農會)為主的共同運銷模式,其主要做法是,由農協(農會)成員(農戶)負責組織農戶生產農產品,農協(農會)負責集中收購、分揀、包裝、加工、運輸和銷售等工作。農戶只要按照農協(農會)組織要求種植或提供符合農協(農會)要求的農產品即可,其余工作全部是由農協(農會)負責完成。二是農戶或其團體直接運送消費地零售企業、包裝配送中心及消費大戶的直接運銷模式。這種方式可不經過產地與批發市場,只需要進行簡單包裝或由包裝配送中心來完成包裝即可直接與消費者或消費點實現對接,目前,這種模式已成為中國臺灣鮮活農產品產銷的主要模式,以中國臺灣蔬菜為例,據中國臺灣大學農經系研究認為,農民銷售蔬菜可以得到零售價的54.6%,運銷費用只有45.4%,而經過批發市場運銷,農民所得僅為30.8%,運銷費用點69.2%

1.5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一樣,也屬于城市經濟地區,農業產值在總產值中的比重較低。2011年農業行業總產值為7.43億港元(100港元約合79.93元人民幣,2015),其中農作物生產總值僅為2.41億港元,在當年中國香港生產總值(19 025億港元)的比重微乎其微。同樣,作為城市經濟的中國香港農產品供給在農產品總需求中的比重也較低,中國香港當地生產的農作物主要以葉菜及高產值的切花為主。

從生產結構來看,由于耕地面積的限制,中國香港農業在過去的數十年內,已由小規模密集的蔬菜及禽畜生產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稻米生產。另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對健康食品需求不斷增強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再加上農業因都市化及經濟轉型而不斷萎縮,中國香港政府開始協助發展有機農業,傳統農業開始向有機農業轉變。20世紀末,中國香港有機農場只有10個左右,且耕作面積小、產量低,無法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漁農自然護理署于200012月推出有機耕作轉型計劃,制定了《有機作物生產守則》,并指導農場改變原來使用農藥和化肥的生產模式,按守則的要求轉型為有機農場。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有機農業發展,成立了“中國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并于2004年開始為有機農場和加工提供獨立的認證服務工作。截至20133月,中國香港有機農業數目發展到459個,其中包括傳統農業家庭作業式農業場、自稱的有機耕作農場、機構經營農場和以教育休閑為主的假日農場。其中,經有機資源中心認證的農場107個,加工處理機構4家。在農產品產銷對接方面,中國香港主要以專業性農產品市場銷售為主。中國香港農產品市場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以方便農戶為主的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另一類是企業性農產品市場。公益性農產品市場主要以免費或低廉攤位費等非營利為目的的方式向小型農戶提供農產品銷售點,而且這些市場攤位流動性較強,通常由農戶通過協商輪流在該攤位出售農產品。企業性農產品主要針對大型企業或集團出租店鋪方式提供農產品銷售渠道,費用相對較高,且店鋪一旦承包或出租后,一般短期內不易變動。

2當前國內都市農業產銷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近年來國內都市農業的興起與發展,都市農業產銷體系也在逐步探索與完善過程中,“農貿對接”、“農超對接”等各類模式也逐漸得到推廣與應用,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以產銷市場為核心及中間商的參與壓縮了生產者與消費的利益。從農產品具體流通途徑來看,目前主要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有:一是生產者—產地市場—運銷批發商—銷地市場—零售商—消費者;二是生產者—批發商銷地市場—零售商—消費者。農產品物流主要經過農戶—中間代理—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這一供應鏈進行實體流動,整體農產品的產銷對接仍是以產銷市場作為農產品的主要集散地,中間商與代理商的利潤分成大大縮減了農戶與消費者的福利剩余。

(2)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不完善。盡管近年來中國一直注重加快農產品信息的網絡化建設,豐富信息技術手段,運用現代物流管理模式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對農產品倉儲、加工、運輸和配送等環節進行優化,并開始試驗網絡與通信相結合的模式給農戶發短信,方便農戶取得農產品供求信息。但由于農產品物流起步相對較晚,很多應與物流相適應的道路、設備、通信等基礎設施未能及時改善,導致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物流發展的步伐。例如,由于道路問題,農產品在從農田到達初級市場的時間要遠遠大于大城市超級市場間的調配運輸時間,再由于保管的不當,農產品初期的浪費程度相當驚人。

(3)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及城鄉基礎設施投入的差異,農產品的流轉速度與效率也成為制約中國都市農業產銷對接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對一些特殊農產品的存儲,國內技術水平還相對比較落后,加上基礎設施的瓶頸因素和區域間調配能力的差異,無法真正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配送模式。一方面將會加大農產品的物流損耗,另一方面也會相應增加成本,提高農產品價格,更重要的是,隨著居民對農產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居民的接受價格與市場價格將出現較大的落差,一些對時間與效率要求較高的農產品將會退出市場。

(4)農業協會等組織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從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地區來看,農業協會等組織的功能在都市現代農業產銷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目前中國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各地也組建了數量繁多的農業合作社等農業協會組織,但實際上在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并沒起到應有的組織與協調作用。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門為了其他利益問題而進行“拉郎配”,最終結果仍是農戶自行生產自行銷售,這些協會組織只是徒有虛名。

3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市現代農業產銷體系經驗及啟示

較成熟的都市現代農業產銷體系要以便民、利民、富民為原則,合理布局都市農產品市場承銷網點,同時,構建以大型農貿批發市場為點,超市、連鎖店、社區農貿市場為線,以居工區為面的全覆蓋式、全方位農產品購銷網絡;在政策層面,通過基礎設施支持、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等手段全面促進現代都市農產品產銷體系的發展,通過政府指導、政策引導手段促進都市農產品產銷體系向科技化、信息化等高端位轉變,以增加都市農產品的質量和價值含量。

(1)從產品供求特征來看,都市現代農業產銷體系應以平衡區域農產品供求關系為出發點。都市區域本身就是人口密集地,其日常消費包括對農產品的需求關系到整體區域農產品市場的平衡與否。對于環都市周邊的區域,尤其是農業經濟較發達的區域無形中成為都市區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地,都市區成為區域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地,雙方的銜接一方面要考慮到都市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同時也應考慮到周邊地區供應能力與農業生產條件。另外,隨著市場概念的外延化發展,國內、國際農產品市場條件也將會逐步成為影響區域農產品供求關系的另一“內生變量”。

(2)從市場穩定機制來看,都市現代農業產銷體系應以平衡成本與價格關系為出發點。成本主要體現為農戶生產者以及倉儲、包裝、運輸等中間環節產生的附加費用,價格主要體現為終端消費者的實際支付。平衡成本與價格關系,實際上是要協調好生產者、中間商與最終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對于生產者來說,一方面需要通過穩定的市場環境避免供求的嚴重失衡,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政策機制對農戶進行補貼與引導,降低其他因素導致生產者成本高,防止因信息不對稱導致部分農產品滯銷或脫銷等現象的發生。對于終端消費者而言,需要有專門機構為他們的消費質量提供保障,同時也需要政府部門為他們的日常所需提供必要的支持。對于中間商而言,一方面需要從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減少其利益損耗,另一方面需要從供求平衡的角度對其自身無法化解的儲存風險進行分擔。

(3)從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來看,都市現代農業產銷體系應兼顧經濟性與功能性。所謂經濟性主要是指一方面要協調產銷體系各環節的經濟利益,保證各方在利潤分成方面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還要保證都市整體區域產業的協調發展與經濟成效。功能性主要是指對都市區域的農業與非農業區域進行合理劃分與資源配置,即要保證都市區域對農產品的需求,同時還要保證農業多功能的充分發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經信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Ⅴ片免费观看视频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 午夜国产免费观看 | 亚洲欧洲日产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欧美日本亚洲 | 三级视频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