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干部考察,往往是人選確定,再按程序進行。如何克服“突擊式”考察帶來的弊病,構建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山東濟南市繼去年對各區縣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干部日常考察和后備干部專題調研后,今年又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調研巡視,探索創新干部考察的理念和方式。(2016年7月20日人民網-人民日報)
到干部考察,往往是由上級或個別領導提出推薦人選,再派出一撥干部到基層去找“一把手”“了解”提拔對象的情況,再由“一把手”通知若干人進行座談、開展民主測評……。表面看來,這樣的程序中規中矩,看不出什么貓膩來,其實,問題的在于考察對象是由上級和個別領導推薦,參加座談和民主測評的黨員“代表”、群眾“代表”也是由領導指定,這樣的考察,代表的僅僅是個別領導的意愿。
上級或個別領導推薦提名下級干部時,往往注重的是工作業績如何,在自己心中的印象如何,而這個人到底如何,發言權在群眾手中,因為一個干部干得好干得壞群眾最清楚,干部的道德品質如何,綜合素質如何,群眾心中自然有一桿秤。
“一把手”考察干部只有走群眾路線,才能防止少數人說了算,才能預防干部“帶病”提拔,才能防止徇私舞弊、買官賣官的貪腐現象發生,選出來的干部才會被群眾認可。考察干部的范圍越廣,群眾參與度越深,對干部考察得就越全面、越準確、越真實可靠。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反腐倡廉的浪潮中落馬的眾多“老虎”“蒼蠅”,就是因為干部考察之弊,使一些干部“帶病”上崗,從而走向貪腐的深淵,既損害了干部本人,也損害了干部隊伍建設,更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讓群眾參與到干部考察中來,不能只說在嘴上,更要落實到行動上。要從制度建設做起,從最初的推薦提名做起,確定考察對象后,要在考察對象服務范圍內采取科學的方法,隨機抽取黨員代表和群眾代表開展座談和民主測評,以斬斷暗箱操作的黑手,確保考察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讓群眾參與到干部考察中來,就要不斷探索創新干部考察的理念和方式,就要敢于將考察過程置放于群眾目光之下,不僅要公開考察組人員名單及聯系方式,還要設置舉報電話,意見箱,暢通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接受群眾監督。要健全法規,落實干部考察責任追究制度,對在考察工作中違反黨的紀律、徇私枉法,出現用人失察的,要依紀依規從嚴處理。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高燈鎮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