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入TPP后對農業挑戰的應對是一個難題,中國農業未雨綢繆,前車之鑒乃絕佳政策觀察窗口。
日本農業是成功的農業,也可以說是失敗的農業。
農產品的高品質、農民生活質量的高水平、農村優美的田園風光以及村落文化的多樣性,使日本在世界成功農業案例中有一席之地。但畸高的價格、對農業巨額補貼造成的沉重財政負擔、為保護國內市場而對進口農產品征收的高額關稅,不僅消費者、納稅人抱怨,在國際和區域貿易談判中也飽受詬病。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傳統的地主制束縛了生產力的提升,因為農民辛苦勞作但享受不了果實,生產積極性限制了生產力的提升。戰后進行的土地改革將耕地分配給農民,所有制變化極大提高了勞動意愿和土地收益,成為日本農業發展的BigPush(大推動)。日本農地改革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成功“工程”之一,然而單位農田面積是縮小了而不是擴大了,之前的生產結構并未根本改變,也成日后追求農業規模效益的掣肘。
1961年日本頒布《農業基本法》,初衷是擴大農地經營規模、提高生產效率。但由于選舉制度、區域利益集團制約,政策效果很不理想。比如當時的農林省、通產省對農業開放頑強抵抗,農村選民支持的國會議員推動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民“工資”收入增加,政治家也為“票田”,維護自己選區的利益,反對農業自由化。池田任首相時在自己選區推行農業開放政策成為特例,而福田糾夫和中曾根康弘都為自己家鄉的利益而違背放松管制、自由貿易的信條。
關稅和補貼作為保護的手段,可以使一部分人短期獲益,但長期看損害的是多數人的利益。日本農產品征稅品種約占80%,其中半數以上農產品的關稅稅率超過15%。對競爭力弱的農產品如大米、小麥、大麥、豬肉、牛肉、食糖、乳制品征收高額關稅,像進口牛肉38.5%,而進口配額外大米關稅稅率高達778%等。
日本對農業的財政補貼全世界堪稱首屈一指:農林水產省網站主頁顯示的補貼項目高達470種,有涵蓋整個農業,也有幾種專門補貼針對特定對象的:農田保護和災害防治、土地改良、基礎水利、森林病蟲害防治等農林牧漁各方面所獲得的補貼可謂一應俱全。日本農業“過度保護”,人稱“被寵壞了的農業”,必然導致價格高企。到過日本的游客,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過去的留學生或公務人員,恐怕都會對日本農產品之“昂貴”,印象深刻。那時一碗面條的價格,相當于中國工人兩個月的工資!即便是現在,痛痛快快地吃一頓西瓜,也還是難得的“奢侈”。
保護的結果,是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而落后的生產者不愿退出,也使規模經營進展緩慢。比如到2000年,日本的農地規模經營比例只有27.8%,2010年雖然提高到48.1%,年均提高只有2個百分點,但后來步伐再度放緩,2010年到2013年年均提高只有0.2個百分點。規模不同,是否使用大型機械設備,對生產成本影響很大。以大米為例,據日本農業主管部門測算,規模為1公頃的地塊成本是每公斤201日元,而規模15公頃以上成本只有每公斤120日元,成本降低40%。
老齡化、少子化對日本農業正在形成深刻的影響。高齡化率超過50%的村落被稱為“臨界村落”,200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有7878座,其中1591座被指“恐將滅絕”。在島根縣知夫村,平均1.7個人中便有1名高齡者,觸目驚心。2015年,日本農業人口平均年齡超過66歲,下一代不愿子承父業,甚至導致農地大面積拋荒。
東京大學教授阿古智子告訴筆者一個案例,說明農業之難、改革之迫切:她的早稻田大學同學,夫婦倆出于個人愛好搞有機農業,但處境艱難。“不用農藥,雜草太多,蟲子太多。我見到他們的時候,又黑又瘦,真不知道他們能堅持到何時呀”。
加入TPP對日本農業又將是一次BigPush(大推動)。除少數品種嚴格保護,多數農產品關稅將立即或逐步撤銷,農業年產值將減少1300億至2100億日元。日本如何應對是一個難題,而對中國農業來說,則是一個絕佳的政策觀察窗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