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溫飽早已不是問題。伴隨物質條件的豐富,如何提升農村精神生活質量,成為熱點課題。作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在我國占很大比例,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點。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同樣,沒有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也無從談起。由于基礎差、底子薄,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落后于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就現階段而言,農村精神文明提檔加速,需要全社會整體聯動,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實現。
基礎設施缺乏是制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因素,從硬件來看,在廣大農村地區,圖書館、電影院、體育場、文化廣場等文體活動場所缺乏,不僅導致農民精神生活相對單一,也導致精神文明相關活動無法開展。隨著科技的發展,廣大農村地區也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農民科學生產及尋找工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讓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甚至染上網絡賭博等惡習,凈化網絡環境,在農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幫助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從虛擬的網絡世界回到現實,不僅關乎他們的健康成長,也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政府部門在實施精準扶貧解決群眾經濟困難的同時,還應該努力讓廣大農村居民享受到精神文明發展的福祉。對于精神文明建設基礎建設不能滿足農村居民需要時,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來調配各種政策資源,切實縮小這一領域的城鄉差距。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起步較晚,經驗相對不足,需要與城市開展互動,特別是在生態保護、環境衛生、志愿者服務、活動開展等方面,積極學習城市經驗和理念。而城市社區也應該多與農村開展結對幫扶,鼓勵志愿服務隊多到農村開展活動,關心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幫助農村地區建立起精神文明工作機制,讓農村居民認識到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積極參與其中,這也是城市反哺農村的有力表現。
打鐵還需自身硬,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自然離不開農村居民自身的努力。提高農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決定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敗。今天,封建思想仍然在農村留有影響,在一些地區迷信活動還不能根除,這些文化糟粕阻礙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所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地區的宣傳十分重要,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導向,激發科學意識的覺醒,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雙豐收。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塔,需要打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石,讓幾億農民充分享有精神文明建設成果,不僅關乎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也是實現社會公平,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必然選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文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