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這是一個歷史伴生的現象:每到一個節點時刻,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討論就會不時出現。
或許,也沒有哪個國家的農村,比中國鄉村更有特色——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安徽小崗村民拉開中國農村改革大幕,土地承包制讓農民擁有了對于土地資源的自由支配權,耕種及養殖農作物、畜禽的自由選擇權,以及將農產品納入更為開放、自由的經濟交易市場的交易權。三權還原,讓中國農村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快速工業化,徹底改變了全國各地魚米之鄉的原貌,農民開始走向初步工業化的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城市經濟建設迅猛發展,數以億計的農民開始進城打工,為經濟建設貢獻巨大的勞動力能量,農民城市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土地等資源的日益耗盡,人口紅利不再突出,傳統農業由于生產效率受制等原因陷入發展瓶頸,農村經濟建設轉型迫在眉睫。
而就在此時,農村經濟“互聯網+”的步伐驟然加快,2015年,“農村電子商務”成為熱詞,幾大互聯網巨頭的“下鄉運動”聲勢浩大:阿里巴巴宣布拿出100億投入“千縣萬村”計劃,京東宣布年內將開500家縣級服務中心,蘇寧云商和國務院扶貧辦簽署全國農村電商扶貧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互聯網巨頭紛紛“下鄉”,背后有著政策引導的主推作用。近年來,農村電商的政策紅包接踵而來。2015年11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11月17日,財政部印發《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發展“互聯網+農業”,積極支持優勢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表示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涉農電商平臺建設,促進線下產業發展平臺和線上電商交易平臺結合。
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雖然沒有明確提到農村電商,但是會議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要求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
分析人士認為,這實際上意味著要為農產品擴大銷售渠道,在“互聯網+”時代,讓農產品觸網,無疑可以加速農產品進城,消化庫存。
當前我國主要農產品已從過去的供需緊張狀態轉向平衡狀態,部分品種還出現了結構性過剩局面,如果不進行供給端的結構改革,無法緩解糧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的局面。
專家表示,中央針對一個較為細分的涉農領域如此連續地拋出扶持意見和政策在過去是較為罕見的,也顯示了當前政府對現階段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的決心和思路。
在2014年,阿里巴巴“雙十一”首次推出農村淘寶專場,24小時、8000個村、3億的成交額……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戰績在整個“雙十一”的貢獻率不算高。但是阿里研究院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總量達1800億元以上,預計2016年將突破4600億元。
事實上,過去幾年農村電商由于基礎設施跟不上,一直是靠市場自發的力量在主導發展。如今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家對于推進農村電商基礎建設、擴大農村消費頗為重視。
業內人士指出,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目前更多的是網購進村,農產品觸網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互聯網真正與農業融合,還需要時日。
隨著政策扶持的力度不斷加大,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的布局是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重要切入點,通過電子商務的利益驅動,來引導廣大社會投入研發農村電子商務的創新,統籌推進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休閑觀光農業電子商務的協同發展。
農村電商的市場前景,加上政策的扶持,讓農村電商成為新的風口。可以說,大力發展農村電商,使其成為農村新經濟建設的新支點之一,已經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從互聯網電商平臺到普通農民的價值共識。
農村電商,正在迎來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縣域經濟報 2016-08-3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