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宋瓊:農村養老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

[ 作者:宋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14 錄入:實習編輯 ]

一、農村養老現狀

(一)、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

1、政策因素對農村傳統養老功能的弱化。自古以來,農村傳統的農村養老主要是模式主要是子女贍養和土地養老兩種。這兩種模式隨著農村政策的長期實施,功能逐步弱化。一是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行使農村傳統家庭養老的功能。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導致了“4+2+1”的倒金字塔家庭結構模式,使農村家庭逐漸小型化,典型的家庭至少是要承擔四個人的贍養問題,這是許多普通家庭客觀上不能夠負擔的。二是農村土地政策實施三十多年,家庭成員的變化和土地政策堅持長期不變,客觀上弱化了靠地養老的功能。

2、經濟因素對農村傳統養老功能的弱化。一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勞動力外流削弱了家庭贍養老年人的能力。隨著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中國農村日趨普遍出現了“空巢老人”的現象,子女長年不在身邊,農村家庭養老主體出現了空缺,依靠家庭養老也就成了一種泡影。二是未富先老挑戰了農村傳統家庭養老。農村養老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土地,對于貧困的農民來說,只能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在醫療、教育等日常消費開支急劇膨脹的情況下,大多數農民根本顧及不了自己的養老問題。

3、文化因素對農村傳統養老功能的弱化。農村傳統養老的文化基礎就是孝道觀念,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子女贍養老人義務的履行情況。市場的沖擊加強了農村中青年的獨立意識,很多地方出現了“娶了媳婦忘了娘”,“寵幼輕老”的現象,贍養意識的弱化已非罕見。

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因素使傳統家庭養老依賴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家庭成員的道德觀念,難以對家庭養老狀況設立統一的標準或者對子女的贍養行為進行監督,許多老年人面臨老無所養的困境。

(二)、老年人平均壽命延長,但生活難以自理時間也隨之延長。

1、人老體衰,生存條件差。雖然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增加了許多農村老年人的收入,但農村老人主要的經濟來源仍然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子女在外務工謀生壓力大,貼補缺乏穩定性,農村老人自己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大多數老人飲食非常簡單,他們只求溫飽,不求發展,房前屋后雜草叢生、屋頂瓦片支離破碎。

2、謀生艱難,生活缺乏照顧。除少數年齡特別大,行動不便的老人外,普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勞動強度大,農忙時無幫手。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諸如理發、換電燈泡、砍柴、購物、看病等都是生活的難題。有的老人生病了,連飯都做不了,覺得孤苦無靠,感到很失落。

3、孤獨寂寞,精神生活單調。老人大多過著 “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子女外出后,電話就成為老人與子女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在農村一到傍晚收工就是看電視打發時間。

(三)、市場經濟沖擊了自古以來的孝道方式。

打工經濟的興起,使其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父母在不遠行”成為歷史,子女常年在外,不能侍奉其左右,老人生病、生活不能自理也得不到好的照料。

農民離開土地走進工廠,對父母的贍養不再是每年幾斤肉幾斤油,多少斤糧食多少斤柴的問題,而是變為真金白銀。子女自身生活的拮據、加上養孩子的不易,對父母物質關心也就少的可憐,甚至沒有。

“百善孝為先”的傳統“孝”道文化在人們心中逐漸淡化,很多子女對年老體弱的父母漠不關心,在贍養老人問題上相互推諉,嫌棄父母。

二、  淺談農村養老對策

(一)、發揮城鎮化輻射效應,讓部分農民進城、鎮養老。

打工經濟的興起,讓一部分農民在贍養父母方面,有了支付生活費的能力。由于住房難題,老人仍舊生活在農村,過著有錢無人照看的艱難日子。從根本意義上解決這批老人的養老問題,需要結合城鎮化戰略,發揮公租房穩定、便宜的優勢,建設一批養老公租房,讓有經濟條件的老人離開農村進城、鎮養老,共享城市醫療、交通、購物的資源,解決城鄉養老差別,讓居家養老者安心。同時也為打工人員返鄉養老提供模式,解決農民工老后不能留在大城市,也不想回家養老的困惑。

(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農民養老提供穩定的經濟來源。

進行土地流轉,探索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發揮農村土地、資金、勞力三大生產要素,動員農民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土地進行平整,出租給農業企業,取得收入再按股分紅;把四、五十歲的農民動員起來,成立勞務合作社,把勞動力介紹給這些農業企業,既解決了這些農業企業的用工問題,也解決這些農民的就業問題;動員農民現金入股,實行基地+農戶、行業協會+農戶的方式進行統一生產、銷售,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農民外出打工,土地被零散拋荒。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鼓力、支持把被拋荒的土地流轉給當地種植能手,讓留下的農民從土地中獲益,過上富裕生活。

(三)、強化政府職能,做好養老的后勤保障。

一是要建立農村公共上門服務制度。發揮“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統一采購、集中配送、降低成本的優勢;從郵遞員進村入戶、個性化服務的特點出發,在郵政系統開啟“互聯網+”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建立定期進組入戶配送商品、農資等大宗貨物,不定期配送農民電話定購的包括藥在內的一切生活物資,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電子購物”。                            

二是要建立社會服務組織。社會服務組織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提供生老病死、家庭瑣事的有償服務,解決人員外出引起的勞動力不足、請工難問題。

三是政府把改善民生的具體政策和措施與養老有效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建立集中供養有償服務機制,除了五保老人、孤兒國家供養外,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無勞動能力人員、家庭收入底的高齡空巢老人也實行集中供養。政府與子女共同向供養機構提供生活補貼。政府托底,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像人那樣有尊嚴地生存下去”。另一方面三農政策、扶貧、基礎設施建設等向養老傾斜。多種形式逐步提高高齡津貼以及農村養老金。

作者單位:秭歸縣委黨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国产在线观看1视频 | 在线视频不卡欧美 | 久久午夜视频一二三区 |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 | 欧美一区二区影院 | 亚洲人成网在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