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筆者在采訪精準扶貧的過程中,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不少地方花大力氣為貧困村修路、通水、蓋房,贏得群眾點贊,這本是好事實事,皆大歡喜。但歡喜背后卻有隱憂,近些年,農村人口大量外出務工,形成許多空心村。今天投入巨資建設,明天人走村空豈不浪費?
農村發展需要有長遠規劃。路、水、電、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村乃至農村地區發展的短板,也是精準扶貧資金的重點投入領域。如果僅僅就扶貧工作來看,籌集資金有針對性地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確實是“精準滴灌”;但如果放眼一個地方工作的全局,不管村情差異,對所有貧困村花同樣的錢辦同樣的事,則是一種新的“大水漫灌”。
造成這種新“漫灌”,大體有兩方面的原因。從客觀看,基礎設施建設從規劃、施工到建成投運,需要一定時間,而很多地方的發展又是動態化過程。一些項目按照當初的需要設計投運后,當地發展已出現新面貌,有的已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有的卻又超出實際需求。從主觀看,不少地方對覆蓋率、入戶率、通暢率等容易從數字上反映出的局部效益、眼前效益考慮得多,對項目實施帶來的長遠效益、綜合效益評估得少;對農村地區發展也容易孤立考慮,缺乏城鄉一體化的長遠規劃和設計。
其實,對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規劃,也要根據發展趨勢和具體村情詳細分類,用經營城市的思維長遠謀劃,并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既要考慮到發展階段,立足當前短板,放眼長遠趨勢;也要考慮到發展模式,有普惠性扶持,也有分門別類的因村施策。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特別是精準扶貧資金,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必須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因為,補齊短板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樣重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