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看點
廣東:脫貧攻堅“1+N” 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今年6月,《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截至目前,廣東省已有22個部門強力支撐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脫貧攻堅“1+N”政策體系已基本形成。
動實施中長期增收項目。在貧困村發展科技特色產業上,圍繞“一村一業”發展目標,推進并完善“科研機構+試驗基地+行業協會+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開展“產村”合作,發展特色產業。以貧困村為單位,推廣示范優良農業良種,推動實施經濟作物種植、畜禽和水產養殖為主的增收項目。
嚴控超環境承載力的新增產能。在防止污染向貧困地區轉移上,明確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準入底線,嚴格控制超出貧困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增產能,突出防范過剩和落后產能向貧困地區轉移。積極推進貧困地區優先發展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率的現代產業。
推進“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引導2277個貧困村以特色種養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級加工業、休閑農業等為主要的創品牌行動。創新農業產業扶貧模式,推廣特色農業產業訂單幫扶模式,政府扶持資金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戶。
開展“千企幫千村”行動。以全省3284個貧困村為幫扶對象,力爭動員1000家以上民營企業和商(協)會參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戰。引導民營企業通過投資興辦企業,開發結對村的資源,培育主導產業、主導產品。農業產業化企業通過“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吸納貧困戶入股,帶動貧困戶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股本增收。
(胡新科/10月17日《南方日報》)
各地舉措
山東:把貧困戶納入產業化經營鏈條
山東現代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為發揮這一優勢,該省引導扶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種植、養殖和加工業三大特色產業。今年以來,全省有2509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發展種養加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戶12.2萬戶。各地依托這三個經營主體,把貧困戶納入產業化經營鏈條,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
(趙洪杰/10月16日《大眾日報》)
福建:農信扶貧卡助推產供銷一體化
福建寧德銀監分局積極支持寧德農信系統在該省率先推出為貧困戶定制的精準扶貧卡,以此為核心打造支持貧困戶發展生產的產供銷一體化平臺,實現資金成本、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三下降”。持卡貧困戶授信最高額度5萬元、期限最長3年。另外,持卡貧困戶到指定商家購買農業生產物資產品可享受各種折扣,降低生產成本;對銷售貧困戶產品的農村電商憑精準扶貧卡交易流水清單可享受貸款利率優惠。
(王國萍/10月12日《福建日報》)
青海:大數據平臺推進精準扶貧
青海打造的省級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融合了該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和青海特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分析貧困戶致貧原因制訂幫扶措施后,對有產業幫扶措施的貧困戶,定時主動推送產業指導信息,跟蹤追溯生產過程,再通過電子商務幫助解決產品銷路,就成了青海省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大亮點。
(馬新 馬延芳/10月18日《青海日報》)
鄭州:培育一批科技產業扶貧示范點
近年來,鄭州市著力培育一批科技產業扶貧示范點。通過實施科技扶貧、扶貧貸款貼息等產業化項目,支持各縣(市)區加強龍頭企業扶持,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實現增收。該市還積極開展農業實用技術、職業技能、文化知識培訓,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武建玲/10月18日《鄭州日報》)
聲音:
產業扶貧涉及對象最廣、涵蓋面最大,是完成脫貧目標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發展產業有利于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變“輸血”為“造血”,確保脫貧效果持續性。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央廣網)
為切實解決“怎么扶”的問題,需要針對貧困人口的致貧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管用措施。堅持產業扶貧換“窮業”。制定發展產業、資產收益、轉移就業、醫療保障和救助、生態保護等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政策保障。
——青海省委書記王國生(中國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廣西日報 2016-10-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