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瞿長福:啃下農產品價格改革硬骨頭

[ 作者:瞿長福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04 錄入:王惠敏 ]

今年玉米收購將由過去的臨時收儲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表明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改革又邁出關鍵一步。對我國來說,價格改革之路必須符合國情農情。具體來說,就是既讓價格回歸市場,通過價格手段使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又保障糧食安全,切實維護好農民利益。要把市場和政府兩只手都用好,克服一切困難,過好農產品價格改革這一關

令人關注的農產品價格改革正逐步進入深水區。日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召開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通氣會明確表示,今年玉米收購將由過去的臨時收儲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至此,繼2014年開展棉花、大豆價補分離改革試點,以及2015年取消油菜籽臨時收儲之后,我國糧食類作物中產量最大的玉米也走上價格改革之路。這意味著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改革又邁出關鍵一步。

農產品,尤其是以糧棉油糖等為主的大宗農產品價格改革之路殊不平凡。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價格全面管控,到改革開放之后逐步放開“統購統銷”,再到通過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等政策性保護收購與市場化收購并行,我國大宗農產品形成了獨特的半政策半市場現象。由于政策性收購與市場價格差距越來越大,半政策半市場狀況壓力不小,最終演化為“政策市”。比如,2014年目標價格改革前的棉花和近幾年的玉米,只能高價收購堆進倉庫,企業用進口產品或替代品,市場調節價格功能失靈。

一邊是“政策市”難以為繼,一邊是市場對理順價格的要求與日俱增,農產品價格改革就在這種倒逼壓力與主動作為的背景下拉開序幕。從生產源頭看,“政策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農民收益,但也助推農民“埋頭種地不問市場”,難以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從銷售市場看,“政策市”偏離了價格形成的正常軌道,不反映市場供求與成本之間的真實狀況,最終將造成農產品供給永遠“長不大”;從加工環節看,“政策市”割裂了加工企業與市場的自然關系,推升企業成本,造成農產品產業鏈的“鏈梗阻”。而且,長期“政策市”還加重了財政負擔,增大了超出WTO補貼規則的風險。

價格改革勢在必行,但并不意味著輕易而行,在這方面,我們曾有深刻的歷史教訓。因此,是追求一步到位,還是循序漸進、先易后難?是單兵突進,還是統籌考慮、綜合施策?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價格改革目的與改革能否成功的核心問題。可喜的是,經過長期探索,我們正在找到一條符合國情農情的價格改革之路。

這條路,就是首先明確價格改革的目的與原則,既讓價格回歸市場,通過價格手段使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又發揮好政府這只手的作用,保障糧食安全,維護農民利益。把維護農民利益作為價格改革乃至農村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點,既是價格改革成功的關鍵,也是農村改革成功的關鍵。

遵循這一頂層設計,在改革步驟上,我們采取試點先行的方式,在試點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再全面推開;在品種上,首先選擇棉花、大豆這樣非普遍種植的大宗產品;在補貼方式上,選擇價補分離方式,即合理確定目標價格,對收購價格與目標價格之間的差價給予補貼。從新疆棉花與東北大豆試點來看,這種方式達到了預期效果,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價格改革路徑也正在不斷清晰。

農產品價格改革既是一塊硬骨頭,又是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無論困難多大,這一關必須過。在這點上,農產品價格改革之所以取得成效,既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勇氣,又突出頂層設計,起步之時就明確了方向、目標和路徑,既敢于創新,又尊重實踐,不搞一刀切,避免了盲目與震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欧美一级 | 日本免费最新高清不卡视频 | 午夜网站在线进。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七七 | 一级a一级a爱片免费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