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競爭力無疑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要從總體上把握降成本的思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策。
其一,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地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把握農業經營規模適度問題上,應以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性地位為前提,其不僅能有效降低勞動成本,還能最大程度實現規模經濟。對于如何把握好適度,可以從三個方面衡量:一是與家庭成員的勞動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相適應,二是能實現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三是能確保經營者獲得與當地城鎮居民相當的收入水平。當然,這種“適度”因從事行業、種植品種等不同而有所差異,種植制度、土地資源情況不同也有差異,并且,隨著農田基礎條件、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機械裝備的改善,家庭農場經營規模的“適度”標準也會隨之變化和提高。
其二,理順市場和政府的功能定位。一要堅持市場化導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求培育和發展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規模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都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經營主體的設立和消亡、農地流轉的價格和規模、規模經營的組織形式等也主要應由市場機制來決定,任何組織和部門不能違背市場規律進行人為或行政干預。二要準確定位政府職能。在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引導和扶持是催化劑和穩定器。農業是弱質產業,同時又承載著確保國家戰略安全和實現農民利益等多種功能。為避免純粹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與大資本之間的權利不對等、農業發展方向與國家宏觀目標的不一致,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在彌補市場失靈和制定規則、維護公平、實現公共利益上的作用,真正實現政府公共目標的職能。需要特別強調,政府要避免對市場主體進行過度利益誘導,尤其是財政支持政策和項目資金,要以實現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等公共利益為政策目標。
其三,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一方面,要應用先進農業技術提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產出率。在農村經濟中等和欠發達地區,要以采用生物、化學技術等資源節約型技術為主,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努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變相地降低資源性成本;對于農村經濟較發達地區,要在發展資源節約型技術的同時,可有步驟、有選擇地發展勞動節約型技術,實現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產出率的共同提高,全面降低農業要素和資源性成本。另一方面,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從專業化、規?;⒓s化三個方面全面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降低要素和資源性成本。農業經營主體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稟賦,開展專業化的生產經營活動,促進農業分工分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經濟效益;通過土地適度規模化和服務規?;?,促進資本、科技、管理、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集中投入,極大生成規模經營的溢出效益;通過各種資源要素的科學、精準、減量、高效利用,集約化經營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作者單位: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