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也是解決村集體“有錢辦事”的根本途徑。為有效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我們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到汝城縣19個鄉鎮、208個村(社區),通過召開鄉村干部、農村合作社負責人座談會、查看基地、翻閱臺賬報表等形式和方法,對全縣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專題調研。深入剖析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發展現狀
(一)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全縣19個鄉鎮,共有村集體經濟組織309個(不含社區居委會),2015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6663萬元,總支出6412萬元,結余251萬元,債務總額11541萬元,村均負債27.7萬元。2015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有經營收益的村159個共560萬元,占村總數的38.2%,其中:經營收益在5萬元以下138個,5-10萬元11個,10-20萬元3個,20萬元以上7個。無集體經營收益的村257個,占村總數的61.8 %。
(二)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經營收入101萬元,占1.5%;②發包及上交收入313.6萬元,占4.7%;③投資收益145.4萬元,占2.2 %;④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6103萬元,占91.6 %。
(三)村級集體經濟主要支出:①運轉保障支出4440萬元,占69.2%;②公益事業建設支出1387萬元,占21.6%;③公共服務運行支出463萬元,占7.2 %;④其他支出122 萬元,占1.9 %。
二、主要經驗與做法
1.加強政策引導,注入發展動力。近年,汝城縣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制定優惠政策,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將發展村集體經濟納入鄉鎮年度考核體系,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明確獎勵辦法,以提高村兩委成員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為充分體現了縣委、縣政府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決心,2016年汝城縣政府設立500萬元專項資金,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實行以獎代補,支持鼓勵村集體通過盤活閑置資產、土地流轉、成立專業合作社、招商引資等方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2.加大資金投入,夯實發展基礎。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高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到村均8萬元/年,為民服務專項經費村均1.5萬元/年。同時,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基礎。2015年,完成交通建設投資3.42億元,完成通暢工程65公里、安保工程170公里,打通斷頭路170公里;完成水利投資2.9億元,興修各類水利工程3530處,除險加固小Ⅱ型水庫26座,增效擴容電站5座;開工建設高標準農田6.75萬畝,綜合整治土地3.3萬畝;大力實施農網改造,實施移民后扶項目169個。
3.加強三資管理,防止資產流失。一是積極推行 “村賬鄉代理”。汝城縣對所有村全部實現了“村賬鄉代理”,將村級財務全部收歸鄉鎮財政所,統一管理,進一步規范了村級財務管理,有力緩解了因村級賬目不清造成的大量問題,使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能“輕松上陣”。二是加大清產核資力度。汝城縣利用鄉鎮區劃調整、村級組織合并的良好契機,加大對村級資產、財務及債權債務的核查,進一步摸清了家底,避免村級集體資產進一步流失,有力確保了其完整性。
4.加強教育培訓,拓寬發展思路。汝城縣不斷加大對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村職業技術的培訓力度,通過參加培訓的基層組織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引導,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汝城縣建立機關單位與薄弱村“結對幫扶”的工作機制,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原則,積極拓寬發展思路,幫助聯系幫扶村集體制定發展目標,尋求適宜發展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5年,該縣新建各類農業產業化基地10.5萬畝,創辦糧油萬畝示范片14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3個,出欄生豬108萬頭。建成汝城鵝產業示范園,流轉農村土地38萬畝,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到213個、470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汝城縣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大部分村級經濟收入得到提高,但目前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臨近城鎮、集鎮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邊遠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目前,除盧陽、土橋、泉水、井坡四個鎮及集益鄉少數村相對較好外,其他鎮村集體經濟雖有潛力可挖但還比較薄弱。
2.農村土地流轉實際操作“難度大”。由于政策不明、群眾觀念守舊等因素的影響,村集體要想將土地集中流轉起來難度較大,若村級組織有較強的號召力,難度相對小;若村級組織渙散,流轉土地無從談起。同時,農村也存在部分農戶私自與公司或農村合作社簽訂流轉協議的現象,村集體無法掌控,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發展。
3.扶持項目資金投入無序“浪費多”。當前,各類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項目和資金并不少,但大多分散在各個單位和部門,各部門在項目安排實施時,受制于上級主管部門政策性要求,造成“各自為政”現象,使項目在申報、建設過程中無形中產生“項目壁壘”,難以統籌整合,項目分而散,資金浪費大。再加上各部門間項目信息不互通,造成一些資金的投入無序,甚至存在重復建設的現象,未能有效支撐集體經濟發展,影響了一個地方的整體發展競爭力。
4.部分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思路窄”。當前由于部分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抓集體經濟發展上存在一定局限,他們不愿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怕擔責任,擔心創辦集體經濟失敗后,給集體造成重大損失,遭受群眾譴責。同時,發展村集體經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村級事務繁雜,人手有限,工資待遇低,應付日常工作事務尚可,要立足現有的土地、資源等優勢謀發展,村干部往往以缺少資金、人才、技術、模式等為借口,按兵不動。
四、對策建議
1.健全完善土地流轉政策體系。要從完善政策制度上入手,進一步支持村集體流轉農村土地、山林等資產資源。上級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明確土地的集體所有權,確立村級組織的主體地位,嚴格規范土地流轉方式,村民責任田土和山林要先流轉到村集體,村集體通過上級項目支持把流轉地機耕道、水渠、公路、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好,以提高流轉地價值,再流轉給公司和專業合作社,流轉地的增加值可做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未經村集體同意,嚴禁私自流轉土地,對拋荒、閑置三年以上的土地,村級組織有權力收歸集體流轉。同時,要賦予村級組織管理、調配、處置資產資源的流轉自主權以及項目資金監管權,以便村級組織更加靈活、有效地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
2.積極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省、市上級部門要勇于破除項目壁壘,支持鼓勵基層結合本地實際,將同區域、同類型、同性質的項目統籌整合,合力實施,再“各記其功”??h級應成立項目資金整合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在項目規劃、立項報批、方案制定、預算編制和項目實施等過程中,按“項目能歸攏的歸攏、不能歸攏的則強化統籌配合”原則,把所有村級建設項目資金實行集中管理,捆綁使用,優先投入到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地方,通過對當地交通、水利、生態環境方面的投入,增強當地的發展基礎。
3.積極探尋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環境、資源狀況、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況不同,因此,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切忌“一刀切”,要根據當地實際,采取“一村一策”的辦法,探尋一條具有特色的發展道路。同時,緊密結合當前開展的精準扶貧工作,選派優秀駐村干部到村任職, 充分發揮駐村干部技術、人才優勢,為幫扶村“出點子”、“做規劃”、“找對策”,通過積極盤活集體土地資產、發展休閑旅游、發展物業經濟、興辦服務項目等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效增收。
4、加大財政支持發展力度。要制定優惠的財政政策,財政部門每年拿出一定專項資金來幫扶村級集體經濟較薄弱的地方,尤其要對那些發展前景好但缺乏資金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各項專項資金實行封閉運行,直接支付到村,由鄉鎮財政所負責其監督使用,任何單位和部門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抵扣、截留、挪用,確保資金足額落實到位。同時,要研究制定支持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考核辦法,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責任,做到指標細化、量化,層層簽定科學合理的工作目標責任書,工效掛鉤,動態管理。每年由財政部門設立專門的獎勵資金,對于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好的,給予獎勵,進一步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
5、不斷強化村級組織隊伍建設。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既有地域條件、資源、人才、技術、信息等客觀原因,更重要的取決于當地村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以及農村人才培養能力。因此,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首先要解決村干部思想認識偏差的問題,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二是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會議、廣播、電視等各種渠道,提高村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緊迫性、重要性的認識。三是要加大培訓力度,特別要加強對村級干部和農村有志青年創業培訓,加大鄉村干部“走出去”的力度,要通過到先進地區現場學習觀摩,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增強發展集體經濟的動力。
作者單位:汝城縣財政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