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啟動至今,廣東和廣西、貴州等結對省區協同發展,先富幫后富,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和全方位扶貧協作區域格局。2016年,中央又給廣東賦予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新使命,扶貧協作覆蓋了桂、川、滇、黔4個省區的71個縣(市、區)。(新華社12月18日)
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自199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啟動至今,廣東和廣西、貴州等結對省區協同發展,先富幫后富,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和全方位扶貧協作區域格局。今年9月底,廣東又派駐四省區的五個扶貧協作工作組共46人完成對接。10月底,扶貧協作的71個縣(市、區)共7.1億元的財政援助資金也全部到位。看到此,筆者以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中,真可謂是發揮出了“老大哥”的作用,無愧于被稱為最生動的“中國故事”。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十三五”時期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必須橫下一條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緊進度,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而齊心協力要的就是認識一致,共同努力。從報道不難看出,在廣東和廣西兩省區的共同努力下,廣西115個扶貧開發示范村中的不少村子已經摘下了貧困村的帽子,當地還因地制宜發展了種養等特色產業,村內房屋規整、產業發展、管理規范,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的一道風景線;廣東云南的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勞務輸出;廣東廣西的“兩廣”職業教育協作的“2+1模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等等如是,就是很好的例證。無疑讓協作讓扶貧這盤棋更“活”。
心動更要行動。不可否認,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短板,需要經濟發到、地域條件優越、科技領先的東部發達省份予以援助。但與此同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協作扶貧更得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深刻轉變,在完善省際結對關系基礎上,加大產業帶動扶貧工作力度,著力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要在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等方面精準發力,既注重增加就業、拓寬合作領域,又加強對基層干部、致富帶頭人的培訓。說白了,也就是要增強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下更大氣力幫助西部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個巴掌拍不響。當然,光有支援方的努力那是遠遠不夠的。這也需要受援方努力增強自身“造血”功能。要有努力擺脫貧困的意識,以更加振奮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主動作為,借鑒、借用別人的理念、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心存務必持之以恒、攻堅克難決心。同時,要制定、落實好攜手奔小康計劃,大膽探索深度幫扶的新路,突出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真正讓貧困地區產生內生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起當地群眾的積極性,變“你來扶貧”為“我要脫貧”,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
人心齊,泰山移。這也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東西部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積極性。”筆者相信,東西部扶貧協作,必將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砥礪奮進。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