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電商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其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依然未解。品牌定位、產品質量、人才培養、網絡建設、物流體系之間尚未形成完整的鏈條與網絡等,阻礙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為推進農產品電商快速健康發展,商務部、農業部日前聯合發布《商務部農業部關于深化農商協作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通知》,部署了十項重點任務。
開展農產品電商出村和標準化試點
近年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自2014年商務部部署開展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以來,各地農村電商呈現“井噴式”的發展。
日前,商務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公布了2017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名單,全國新增了260個示范縣。截至目前,全國共確定了756個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可以說,農村電商在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和實施精準脫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電子商務下鄉蓬勃發展的同時,農產品上行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產品的“三品一標”不齊全、物流配送難題無法解決、營銷理念落后等現狀制約著農產品“觸網”。
為了助力農產品上行,此次《通知》指出,各地要在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較好的縣(市、區、旗、國有農場)中至少組織1個縣,開展農產品電商出村試點工作。試點縣選擇至少一個品種,加強農產品分等分級、加工包裝、物流倉儲、冷鏈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集中實現農產品商品化、品牌化、電商化,創新農產品電商銷售機制和模式。電商示范縣要參照農產品電商出村試點縣要求開展工作。“農產品電商出村”概念被首次提出,特色農產品借助電商“走出去”的需求愈來愈強烈。“農產品上行只能走品牌化道路,否則就沒有可持續的發展。近年來,對于電商包括公共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等已經形成共識。”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院長洪濤說。
而電子商務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標準化,我國在農產品尤其是鮮活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上一直相對滯后,這正是阻礙農產品順利上行的核心緣由。我國農產品的品種較多,復雜多樣,相應的標準不統一,難以實現規模化、品牌化經營。
為此,《通知》要求,各地商務、農業主管部門應會同質檢等部門,建立健全適應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產品追溯等標準體系,開展農產品電商標準化試點。依托農產品電商出村試點縣,以電商平臺、龍頭企業等為主體,就試點品種先總結制定企業標準、地方標準,再逐步形成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推動標準化程度較高的農產品探索開展網上現貨交易,競價拍賣等。
據了解,我國已經成立“國家農村電商標準化課題組”,農產品的商品化、品牌化、標準化已經被提到國家層面的議事日程。洪濤認為,試點縣可以運用日益完善的農業大數據體系,推動相關標準的研制與應用。另一方面,政府行業協調機構應當盡快引導廣大農民加快執行國家有關農產品質量等級標準、重量標準和包裝規格等標準體系,以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為實現農產品的電子交易奠定基礎。
打造農產品電商產業鏈
截至目前,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二連增”,糧食創下高產量、高庫存、高成本、高進口的“四高”;此外,我國糧食、肉類、水產品、禽蛋、蔬菜、水果和油料產量位居世界之首。與此大背景相悖的是,我國每年都有一些農產品生產出來以后賣不出去。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民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主要靠計劃;現在進入市場經濟體制,農民究竟應該生產什么、生產了多少、庫存量有多大、市場需要多少也并不清晰,市場信息往往是一個“黑洞”。
為此,《通知》要求,打造農產品電商供應鏈。各地要充分發揮“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引導作用,以龍頭企業和專業運營公司為主體,組織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發適合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新品種和新產品,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拉長農業產業鏈。加快推廣農業生產智能管理服務平臺,實時監測和上報農產品生產計劃、產量、銷量、庫存等信息,增強農業生產對接市場需求的能力。
在推動農產品產銷銜接方面,《通知》要求,各地要推動在大型社區試點設立農產品體驗店、自提點和提貨柜,加強與傳統鮮活農產品零售渠道的合作,開展農場會員宅配、社區支持農業等模式探索,建立農產品社區直供系統。“有時候銷售不是問題,供應鏈管理才是問題。”記者在多地采訪農村電商時,一些電商人對此深有感觸:“很多時候品牌、渠道已經沒有問題了,訂單紛至沓來,但因為供應鏈環節的控制問題,后面不敢再多接單。”
電商壓縮了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但對供應鏈兩端的組織能力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線下的供應鏈是農產品電商發展的關鍵,是連接上游與下游的關鍵節點。目前,雖然農產品電商的創業非常活躍,但電商供應鏈各環節的互動聯合與分工協作機制尚未形成,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還存在很多障礙。
洪濤表示,線上與線下融合是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新趨勢。如果將農產品電商與農產品大數據體系應用聯系起來,就能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有效的路徑。隨著信息化越來越對稱,以及地方縣域平臺運營能力的提高,農村電商會進一步壓縮農產品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這樣才真正可能解決農產品的各種銷售問題。
人才培訓為農村電商發展補足后勁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離不開專業性人才,尤其是精通網絡技術、線上營銷、物流管理而且熟悉農業經濟運行規律的復合型人才。
與之相對應的是,很多農村地區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留下來的多是老弱婦孺,勞動力不足尤其是專業人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個突出短板。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305萬人,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已超過2240萬人。盡管如此,依然有85%的電商企業存在人才缺口,相比2015年提升了10個百分點,表明人員流失率高。
為此,《通知》提出,實施農村電商百萬帶頭人計劃,對農民合作社成員、創業就業人員、電商轉型的企業和政府部門人員等,開展不同層次的培訓。爭取到2020年,電商示范縣初步建立覆蓋對象廣泛、培訓形式多樣、服務支撐有力的電商培訓體系,培訓人員超過1000萬人次,農村活躍網商超過100萬個。
實施農村電商百萬帶頭人計劃正是為了緩解電商人才匱乏的問題。但如何有效地培養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至關重要。
提供農商服務的網策研究院CEO徐大地在談到電商培訓的核心時說:“我們做了三年人才培養和輸出,發現一個問題,全國每年這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最大問題在培訓和輸出使用過程當中缺乏必要的聯系。各種各樣電商培訓很多,但是如果沒有輸出到實地使用,這種培訓就沒有意義。因此,必須搜集電商企業的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而不是單純培養,培養完之后學生該干嘛干嘛去了,真正很少進入到電商上來。所以說,學以致用最關鍵。”
洪濤認為,各地應充分發揮高等院校、高新企業、電商園區的人才優勢,引進人才與引進智力相結合,促進我國農業大數據運用的檔次和水平,選派年輕的農業干部進行進修、培訓,促進農業系統的人才和知識的更新,提高應用能力和水平。利用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現有培訓項目資源,加大培訓力度,推廣普及農業大數據知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農村商報 2017-08-3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