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筆者考察了多處鄉村,感覺廣大農村的文化設施越來越現代,但精神文化生活卻相對沉寂。有的地方幾乎只剩下喝酒、打牌或者大媽們的廣場舞。只有在春節,沉寂的鄉村會一時熱鬧起來。
現在,新農村建設、互聯網、電視、電信正日益改變著農村和農民。我以為,農村的傳統文化雖然有所衰弱,但還是保留了很多可以盤活的鄉村國學資源。盤活這些資源,會讓農村變得更有文化意蘊,會讓今天的農民的精神面貌變得更加有活力。
回顧中國傳統社會,農村文化本沒有落后一說,很多人不管有多大成就,致仕告老都會回到家鄉。王維的“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杜牧的“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都是鄉村好圖景。今天農村還有哪些值得挖掘的傳統文化資源呢?哪些文化資源可以調動農民呢?
筆者在天津寶坻作文化考察時,見到曾經因辦政治夜校、帶動農民寫詩而聞名一時的小靳莊的老支書王作山。他感慨,現在農村文化太單調了,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應當在鄉村恢復,“我80多歲了,覺得講究孝親誠敬的孔孟之道應當回歸鄉村”。
從全國范圍來看,有的鄉鎮開始探索復興和盤活鄉村國學資源。比如蘇州吳江區七都鎮,已經連續以一個小鎮的名義舉辦了三年太湖國學論壇。七都還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產業結合,創辦了迷笛音樂節;將傳統文化與出版結合,引來了中國出版研習與出版研究院落戶,系列的傳統與現代結合吸引了眾多眼球。
此外,不少資源比較落后的小城市小城鎮也開始積極發掘傳統文化資源。如江西蓮花縣路口鎮,將石門山與該鎮的傳統文化遺跡結合起來,將地方人文代表性景觀的古仰山文塔修葺整置,并將數百年的古民居規劃成峿塘古民居群落,同時結合地方鄉賢的國學展覽館建設形成一套盤活鄉村國學的組合拳。
現在看來,盤活鄉村傳統部分鄉規民約和善良風俗,將使農村變得更和諧。今天,出現了不少空巢老人與人丁稀落的村莊。與城市有最低保障相比,農村的最低保障保證的更多的是最困難的五保戶。有的農村家庭將兒女養大,兒女出外打工長年不回家,這樣的父母夠不上低保,一旦有病有災就陷入了極端困難。激活傳統中國“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鄉規民約,將使鄉村人倫接續傳統,得到來自家庭、宗族、社會、政府多方面幫助而更加和諧。
新農村建設不但要建新,也要修舊。盤活部分傳統場所、恢復部分鄉禮可以使鄉村文化更加豐富。廣大農村還矗立著大量的瀕臨倒閉的宗廟祠堂,這些老建筑對于鄉村人文價值具有一定象征意義。隱藏在鄉俗中的價值仍然是以家鄉和宗族為依歸,如果能夠從文化建設的角度重新挖掘這些場所的意義,將對新一代農民的價值回歸,親情回歸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現代城市語境下的鄉村似乎總與落后聯系在一起,西方發達國家的鄉村則是一種寧靜、自然的象征。中國的發展終究要回歸人的生命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的山水、有機的食物、干凈的生態都將是好去處。如何結合鄉村自身優勢盤活國學資源,不要讓鄉村模樣變成城市模樣翻版,不要讓鄉村生活成為城市生活翻版,讓更多的中國傳統因素在鄉村得到更好的保護和表達,我以為,這將是中國新人文生態的一種必然趨勢。
作者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