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和美麗鄉村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強調要瞄準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水平,幫助廣大農民增加收入。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的建設路子,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記得住鄉愁,留得住綠水青山。
對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和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目前農村還面臨不少挑戰、存在不少問題。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環境治理面臨巨大壓力,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后,農民經濟增長乏力,等等。對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綠色、協調、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尤其要將農村電商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要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農村電商發展為抓手,把農村建設的更像農村,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首先,農村電商可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行業。農村電商的發展要瞄準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建立以消費為導向的農業產業體系,即要從過去的“以生產為中心,農民生產什么賣什么”,轉到“消費者需要什么我們生產什么”的模式上來,推動農業互聯網由消費型為主向生產型與消費型并重轉變,通過發展發展電子商務為重點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把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推動農業市場化、倒逼標準化、促進規模化、提升品牌化的重要舉措,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互聯網+”現代農業。
其次,農村電商可以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農村電商的發展要瞄準農村社會管理服務新要求,推動由線下為主向線上線下互動融合轉變。讓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提升為農服務水平和效率。通過農村電商的發展,加快農村互聯網建設步伐,擴大光纖網、寬帶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實施“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文化”“互聯網+醫療”等,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發揮農村電商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
最后,農村電商可以讓農民成為一種時尚的職業。互聯網打破了時空壁壘。通過農村電商直接對接廣域大市場的方式,讓廣大農村人口可以突破本地市場狹小的局限,找到遠端的商機、滿足此前本地市場滿足不了的需求,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整合資源。據測算,互聯網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7%。隨著“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的進一步深化,新農民返鄉利用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技術創業創新已經成為熱潮。據初步統計,全國返鄉創業人數累計超過570萬。
農村電商是“互聯網+”與“三農”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通過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來把農村建設的更像農村。目前的農村電商市場,最缺乏的是完善的電商生態,需要政府和市場主體協同發力,尤其政府部門在推動農村電商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研究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的區別,不能簡單照搬城市電商發展模式。同時,需要準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在理念上正確處理服務和業務的關系。服務與業務相結合,先服務、后業務。“先服務”,就是要大力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將政務服務、便民服務和公益服務直接帶到農民身邊,將過去“人來人往”的服務變為“網上往來”。“后業務”,就是在做好服務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各類電商業務,推動農村電商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第二,在實踐上正確處理好線上線下的關系。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先線下、后線上。“先線下”,要做好服務站的建設(益農信息社或電商服務點),整合好物流資源,暢通電子商務進農村“最后一公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后線上”,就是要做好與電商平臺的對接,為農戶及網商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展示、品牌建設和交易服務,推動農產品網上交易。
第三,在流通上正確處理賣出和買進的關系。農產品“進城”與消費品“下鄉”相結合,先賣出、后買進。“先賣出”,就是要千方百計促進了農產品“進城”,增加農民收入。“后買進”,就是在村民增收的基礎上,用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帶動農村消費能力的提升,促進工業品“下鄉”,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
第四,在建設上正確處理好軟件和硬件的關系。軟件與硬件配套相結合,先軟件、后硬件。“先軟件”,就是營造發展環境,一把要手親自抓,建立健全電商發展政策扶持體系,加大電商人才培養力度,培育本土電商生態系統。“后硬件”,就是加強資源整合,實現電子商務運營商、倉儲、快遞物流等企業集聚發展、集約發展。
(作者:農業部信息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新三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