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陽鎮: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促進民族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作者:陽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13 錄入:王惠敏 ]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業科技創新放在了重要位置,指出“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通過產業鏈價值鏈重塑,把農業從過去的單純數量型生產逐步向提升質量轉變。通過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可以看出,農業科技創新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不管是提升農產品質量,提升涉農產業鏈的競爭能力,都需要以農業科技創新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與新引擎,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強大動力。胡鞍鋼(2016)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要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與靈活性,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1]。對于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保供給,調內部種植結構的基礎上,最根本的是要提升農產品的供給質量以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而供給質量的提升無疑是依賴于農業科技進步。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新古典經濟學家索洛(Solow)認為,經濟增長主要來源于勞動、資本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和技術進步;由于勞動、資本等要素的投入最終都會面臨著邊際收益遞減的困境,各國政府也因此越來越重視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我國民族地區農村大多處在邊遠欠發達地區,毫無疑問,相比于其他地區而言,農業在當地的國民經濟中占據較大的比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地區產業形態由第一產業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尤其是在以科技創新投入帶動經濟發展的政策下,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難題得以改善,一是農業經濟總量由主要來源于涉農的第一第二產業向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轉變,二是民族地區農業產業化、機械化規模與效率得到明顯增強。民族地區政府激勵農業科技創新,推廣使用現代工業的農業裝備制造,引導農民應用科學的生產管理模式,促使民族地區農業生產效率有較大提高。

然而,盡管農業在民族地區農村占據主要位置,但是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對農業發展的需求仍然顯得滯后。主要表現在在農業科技投入方面,我國民族地區農業科技投入與工業科技投入相比,農業科技創新仍然面臨著農業科技資金投入不足,比重仍然不足,民族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較為落后,。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方面,農業科技創新動力不足,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缺失,“產學研”機構數量仍然較少。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涉農人員學歷綜合素質不高,農業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無法真正落地。這無法進一步為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提供動力支撐。對此,針對阻礙農業科技創新的難題,民族地區政府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農業科技投入與成果推廣應用,從農業科技投入力度、農業科技創新與保障體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農村人才培育等方面促進民族地區農業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現民族地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整體轉化,從而為民族地區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的動能與新的引擎。從根本上最終實現民族地區農業經濟的現代化。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中央政府和民族地區地方政府應該進一步增加對民族地區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產值的比重,保證民族地區農業科技研究資金的相對充足。地方政府與農業部門要合理分配農業科技投入資金,通過建立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科技研究專項基金,對農業裝備、農業技術加強研發資助力度。地方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方面要發揮好監督保障的作用。在投入方面要根據民族地區當地的特色農業資源,特色涉農產業鏈的發展需要選取應用價值高易于推廣的項目加以立項研究開發,立足于農業產業的發展,以理論應用與產業成長為導向;在產出保障方面要做好農業科技研究開發項目的中期檢查與后期評估工作,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等方式對于承接項目方進行客觀評價,同時,民族地區農業科技主管部門對科研機構應該建立差別化的考核機制,發揮制度約束的作用,并激勵農業科技科研人員的創新。以便于科技研究開發項目的跟蹤與后續發展。

第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與保障機制。一方面,應著力深化民族地區農業科技研究機構的改革,建立健全科技資源整合平臺。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整合民族地區的農業科技研究的科研機構、高校與涉農企業三者的資源,建立科研機構與高校協同攻關研發,涉農企業協同介入與應用推廣協同創新機制。依托科研機構、高校、涉農企業等平臺來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平臺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民族地區政府應該積極利用本地高校、科研單位的科研力量,探索服務于本地農業重點產業區與農業薄弱區的對口支持、支援的工程體系,更好的促進民族地區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同時,加大對科技研究平臺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從法律層面上為農業科技研究者免去后顧之憂。

第三;改善民族地區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體系。科技成果的推廣對于農業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至關重要,要避免出現研發不易,推廣更難的現象。民族地區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該以民族地區政府為主導,以農業科研單位、農業企業為主體,以農村科技基層組織為落腳點的三位一體型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體系。尤其是要加強民族地區基層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培養與知識的更新與升級,把實用的成果推廣到農村基層,進而轉化為經濟效益,提升為農民科技服務的質量。

第四;加大對民族地區涉農產業人員、基層農業組織農民的農業技術培訓力度。涉農產業人員、基層農業組織農民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落地推廣的重要載體。民族地區政府應該著力于培養基層農業組織科技干部,提升基層農業組織的農業科技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符合民族農業產業特色的農村科技培訓中心。與此同時,要積極出臺鼓勵措施促進涉農技術人員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鼓勵涉農企業的技術人員為產業鏈范圍內的農民提供技術培訓與咨詢服務。最后,要加大對民族地區農業薄弱區農民的技能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創造更大的農業經濟效益。

作者簡介:陽鎮,男,湖南隆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業經濟系研究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激情小视频第一页 | 亚洲天堂午夜影院中文字幕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日韩高清aⅴ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精品在线专区 | 一本久久久久久久一次 | 五月丁香色综合久久4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