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朋友來到歐洲,可能都會注意到整個歐洲超市的瓜果蔬菜都是大小均勻,光鮮水靈,見不到樣子寒磣的。本來,蔬果采摘出來,有些相貌不濟是正常現象。但在荷蘭,連鎖超市和公共集市這些主要蔬果供應渠道,都拒收“其貌不揚”的蔬果,這是為什么呢?這源于近20年來歐盟成員國一直恪守“歐盟新鮮瓜果市場規范”,禁止賣相不好的蔬果上市銷售。如,黃瓜不能過彎,香蕉又不能太直,有兩個插腳的胡蘿卜、有疙瘩的土豆都是禁止上市的。
●近乎偏執的規定
讓我們來看看這規定有多嚴格和細致:
歐盟將蔬果分為3個等級:特級,一級,二級。蔬果形態要滿足這三個級別的要求才會被允許上市。
先說黃瓜。歐盟“一級黃瓜”的標準是:外形相當好,幾乎是直線型的。黃瓜每10厘米的長度里,最大彎曲弧度不能超過10毫米。“二級黃瓜”的標準是:稍微彎曲,黃瓜每10厘米的長度里,最大彎曲弧度不能超過20毫米。這只是對黃瓜彎曲度的規定,還有對黃瓜表面色澤和有無瑕疵的規定,如,黃瓜表皮綠色退淺,大概占瓜體面積多少就禁止上市了。
再說蘋果。任何直徑小于50毫米或單個重量低于70克的蘋果不能銷售。果農常會收到這樣的退貨原因:670個蘋果比要求的單個70克輕1-2克!如此一來,這些蘋果只能被送去加工廠做果醬或是釀酒,而這類不直接售給消費者的蘋果收購價比超市要低20-100倍不等,純屬賤價賣。再加上要將這些蘋果送到加工廠還需運輸費用,為了節省成本,很多果農干脆選擇讓蔬果腐爛。
因為這個歐盟法規,每年有成千上萬噸的蔬果被浪費。據統計,荷蘭每年大約有20%-40%的不同種類蔬果因為外形不達標而無法上市銷售。
●觀念的轉變
近幾年這樣的觀念有了轉變,由于歐美經濟危機食品價格高漲和環保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食品浪費問題。
2009年7月起,歐盟取消了對胡蘿卜、茄子、黃瓜和洋蔥等26種蔬果的外觀限制,不過它們必須貼上“自行加工和烹飪后使用”的標簽;而針對蘋果、草莓、西紅柿等10種蔬果的外觀限制仍然保留。至此超市里才開始出現尺寸大小不一的蔬菜瓜果。
很多人不理解為何歐盟沒有徹底廢除對蔬果的外觀限制。其實,只要保留對蔬果的衛生、品質、污染、健康等法規就夠了。吃蔬果,最重要的就是新鮮的口感,至于蘋果小點輕點,表面紅色分布是否超過75%這些外觀限制就顯得太偏執了。
荷蘭最大的超市連鎖店Albert做過一個問卷調查,有65%的消費者表示只要價格便宜些,完全可以接受外形欠佳但依然新鮮可口的蔬果。于是從2014年起,該超市及旗下所有超市品牌開始銷售賣相不好的蘋果、梨、甜椒,近期又新增了“分叉”的胡蘿卜,銷售業績很好,用實際證明“以貌取蔬果”并無必要。
●創新產品應運而生
不少創新企業和產品紛紛應運而生,許多機構著眼于轉變消費者對果蔬外形的苛求。人們該懂得,蔬果的外形是一種選擇。若某人不接受表面上有指甲印的蘋果,可以選擇不買,但是訂一個法規禁售有指甲印的蘋果,就太浪費了,畢竟也有人不在意購買有些瑕疵的蘋果。
這些機構會讓消費者免費品嘗賣相一般的蔬果,讓其知道除了外形,味道才是王道。它們建立了農場展示和銷售平臺,讓大眾可以根據接受度和喜好直接從農民處訂購外形欠佳的農產品。價格比超市的便宜至少1-2倍,何樂不為。
荷蘭Albert超市特邀英國著名廚師和烹飪推廣家杰米.奧利弗與其合作,教大家處理“不好看”的蔬果,用其做出美味的色拉和菜肴。
一些非營利性慈善救濟機構,本就打著“用剩余食品做出美味佳肴”的理念,收購“殘次”但品質好的蔬果食品,用此做出成品和半成品的食物,分發給弱勢貧困的群體食用。
這些方式,都是從各個環節增加“歪瓜裂棗的利用度,減少浪費,食盡其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