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有必要在中部農區建設一批田園市鎮,形成田園城市——田園鎮——中心村——散居型村落的農村新格局,為城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綜合改革和協調持續發展提供全新的城鄉布局和新的增長點。
“田園城市”一詞的由來及其在世界的實踐
“田園城市”一詞首見于20世紀英國著名社會活動家、城市學家、風景規劃與設計師埃比尼澤·霍華德(1850—1928)1898年初版的《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金經元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第1版)。
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的序言中指出:“在這各持黨派之見,社會和宗教爭論劇烈的時代,似乎很難找到一件關系國家生活福利的大事會使所有的人,無論屬何政黨,持何社會見解,都能完全一致。……然而,有一個問題幾乎使人們沒有什么分歧意見。不僅在英國,而且在歐洲、美洲以及我們的殖民地,不論屬何黨派,大家幾乎一致對人口將繼續向已經過份擁擠的城市集中、農村地區將進一步衰竭的問題深感不安。……而且各自都在探求解決的辦法。盡管要想在可能提出的對策方面也有共同的評價無疑是異想天開,但是至少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頭等大事,起點是一致的。這是一個較重要、較有希望的信號,因為正如我在本書中確認的那樣,它使這個當代最迫切的問題比那些迄今仍使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改革家為之卻步的許多其他問題較易求得解決。蒼穹籠罩、微風吹拂、陽光送暖、雨露滋潤下的我們美麗的土地,體現上蒼對人類的愛。使人們返回土地的辦法,肯定是一把萬能鑰匙,因為它能打開入口。”他開出的有效對策是用“新引力”來克服“舊引力”,至少是給一部分人民大于現有大城市的“引力”,“有效、自然、健康地重新分布人口”。跳出城市和鄉村兩種生活選擇,而用第三種選擇,“把最生動活潑的城市生活的優點和美麗與愉快的鄉村環境和諧地組織在一起。這種生活的現實性將是一種磁鐵,它將產生我們夢寐以求的效果——人們自發地從擁擠的城市投入大地母親的仁慈懷抱,這個生命、快樂、財富和力量的源泉”。
霍華德還借用英國當時著名的政論家、文藝評論家羅斯金的兩段話作為引言:“徹底改善我們的房屋衛生和質量,讓堅固、美觀、構成組團的房屋與溪流、城墻保持良好的比例關系。因而不再有衰退、骯臟的關廂,只有街道清潔、熱鬧的城區和田野開闊的郊外。美麗的花園和果園環繞著城墻,從城內任何地點出發,步行幾分鐘就能享受到清新的空氣、如茵的綠草和一望無際的原野”。“令人永遠懷念、向往的景象莫過于愉快的勞動,風調雨順的田野,明媚的花園,豐收的果園,整潔、甜蜜、賓客盈門的家園和生氣盎然的嬉笑之聲。甜蜜的氣氛不是沉靜,而是輕聲回蕩——宛轉的鳥啼,嘁嘁的蟲鳴,成人的低聲細語,頑童的尖聲叫鬧。當你熟悉了生活的藝術,終將領悟一切可愛的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路旁的野花和精耕細作的谷物,林中的飛離走獸和精心飼養的家畜。因為人們不僅要靠面包生活,而且要靠荒漠中的嗎哪(意為天降食物),要靠各種動人的語言和上帝的神奇作用。”
基于這些理念,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第一章“城市——鄉村磁鐵”。運用繪圖和簡潔的文字,具體地設計了一座田園城市的50年藍圖:總用地6000英畝,其中中心城區用地1000英畝,農業用地5000英畝,人口32000人。城市中心6條壯麗的林蔭大道通向四周,把城市劃分成6個相等的分區,中心是一個5.5英畝的圓形空間,布置成一個灌溉良好的美麗花園,花園的四周環繞著用地寬敞的大型公共建筑——市政廳、音樂演講大廳、劇院、圖書館、展覽館、畫廊和醫院。環繞中央公園(不包括被林蔭大道穿過的部分)是一個面向公園的寬敞的玻璃連拱廊,叫做“水晶宮”(Centrral Park),面積145英畝。它有寬敞的游憩用地,全體居民都能非常方便地享用。出水晶宮往外走,它和城內的所有道路一樣,植有成行的樹木,沿著這條大街,面向水晶宮,是一排非常好的住宅,每所住宅都有寬敞的用地。如果繼續前進,可以看到大多數住宅或者以同心圓方式面向各條大街,或者面向林蔭大道和向城市中心匯聚的道路。這座城市自身大約有3萬人。城內有5500塊住宅建筑用地,其平均面積為20×130英尺,最小面積為20×100英尺。住宅和住宅群的裝飾重點一般都沿著街道線或者適當后退街道線,建筑設計手法千變萬化,市政當局既嚴格規定必要的衛生標準,又鼓動獨具匠心,充分反映各人的興趣和愛好。再向城外是“宏偉大街”,寬度為420英尺,形成一條長3英里的帶形綠地,把中央公園外圍的城市地區劃分成兩條環帶,在這條壯麗的大街上有6所公立學校,每所占地4英畝。在城市的外環有工廠倉庫牛奶房、市場、煤場、木材場等等。農業用地上大約有2000人,有新森林、果園、農學院、大農場、小出租地、自留地、奶牛場、癱瘓病人農場、盲聾人收容所、兒童夏令營、療養院、工業學校、磚瓦廠、自流井等,城市的垃圾用于當地的農業。各類業主自愿地探索能向市政當局提供最高租金的農業經營方式。這些方式之間的自然競爭會帶來最好的耕作體制,或者適應各種目的的較為可取的最好體制。不難設想,實踐也許會證明糧食適于大面積種植,例如由一位農業資本家統管,或者由一個合作機構統管;而蔬菜、水果、花卉的種植,則要較細致的認真的管理,并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才能,可能最好由個人經營,或者由對某種經營方式、栽培方法、人為環境、自然環境的功效和價值有共同信念的個人組成的小團體來經營。通過鼓勵個人的創新,容許最完美的合作;而這種競爭方式所帶來的增長的租金是屬于公共的或市鎮的財產,其中絕大部分用于長遠的改進。
自由的原則適用于定居在該城市中的工廠主或其他人。他們按自已的方式管理他們的事務,當然要服從有關土地的一般法律,并遵守給工人足夠空間和合理衛生條件的規定。甚至象供水、照明和電話通訊等事業——如果市政當局有效而可靠,它必然是從這些事業的最合適的機構——也不打算采取刻板的或絕對壟斷的方式,如果任何私營公司或獨立機構證明它們有能力以較有利的條件向全域或向城市的一部分提供上述服務,或者提供該公司供應的任何其他商品,都是允許的。真正正確的行動體系更需要的不是人為的支撐,而是正確的思想體系。市政當局的行動范圍和社團的行動范圍看來必然要大大擴展。但是,如果真是這樣,那是由于人民對這種行動給予信任,而這種信任可以在范圍廣泛的自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城市的四周,分布有各種慈善機構。這些機構都不歸市政當局管理,而由各種熱心公益的人來維持和管理。他們應市政當局的邀請,在有益健康的曠野,以象征性的租金租得土地,建立這些機構。這使當局想到,他們可以比這些機構付出更多的精力,大大地為全社會造福。而且,當人們遷入這個城市,躋身于這些精力旺盛而富有成效的成員之中,他們的無所依靠的兄弟完全有權享受這項充分體現人道主義的試驗所帶來的好處。
圍繞上述總體規劃,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的第二章至第十三章分別就田園城市的收入及其來源——農業用地、田園城市的收入——城市用地、田園城市收入的支出概況、“田園城市的支出細目、行政管理、半市營企業——當地人民抉擇——禁酒改革、準市政工作、預計到的困難、各種主張的巧妙組合、遵循的道路、社會城市、倫敦的未來進行了論述。其主要觀點有:田園城市和其他市政當局的全部收入來自地租。要分清哪些事情社區能干得比私人好,行政的管理范圍將直接按承租人自愿繳納的租稅來衡量,并隨著市政工作的有效性作相應的增長或縮小。企業既非截然市營,也非截然私營,正如它的表現,兩種特性兼而有之,也許可稱之為“半市營企業”。要以強大的公共精神和進取心,由市政機構以極高的思想狀態和極高的工作質量,把一些準市政工作如慈善機構、宗教社團、教育部門、銀行、建筑社團等交給那些不僅懷有善良的見解,而且對土地公有制在經濟衛生和社會方面的優越性懷有實際信心的人來經營。應該誠摯地去組織一個從過份擁擠的中心向稀疏散落的鄉村地區遷移的運動,但不要把群眾的思想擾亂,或者把組織者的精力耗散在過早使這項工作在全國的實施上,而要把主要思想和注意力首先集中于一項運動,其規模足以引起注意和富有成果的試驗。要向遷居者保證,因他們的遷移而帶來的一切地價增值將歸他們所有。田園城市將通過建立一個組織來實現,這個組織允許其成員從事他們看來合適的事(只要他們不侵犯別人的權利),并收取全部“租稅”,把它們用于遷移運動認為必要和有利的市政工程——這樣就不必征收地方稅,或者大大減少了任何強制征稅的必要性。要有一個有價值的目標和實現它的機會,工作和值得為之工作的成果。能夠建立一種社會,使人人享受有藝術和文化,并以某些偉大的精神目標支配著人類的生活。以修建鐵路的歷史為例說明,快速交通和土地都需要國會的權力,因為只要有一個固執的地產主就能利用他的地位為他的土地索取驚人的高價,城鎮或企業就會被扼殺,所以,確保強制維持土地的市場價格,或使之不被過分偏離市場價格。當一座田園城市的人口達到極限以后,也需要在環繞田園城市的外圍建設另外一座城市,也需要大量的土地,這就要求環繞城市的土地不在私人手中,而在人民手中,不是按個人設想的利益,而是按全社區的真正利益來管理,美麗的城市是建設在人民以集體身份擁有的土地上,所以將有宏偉規模的公共建筑、教堂、學校以及大學、圖書館、畫廊、劇院等,那是世界上任何土地押在私人手中的城市無能為力的。隨著城市的增長,城市的周圍始終保留一條鄉村帶,直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一個城市群,有了這種圍繞中心城的鄉村帶的布置,整個群組中的每個居民雖然一方面住在一個小鎮上,但是實際是居住在一座宏大而無比美麗的城市之中,并享有其一切優越性,然而鄉村所有的清新樂趣——田野、灌木叢、林地——通過步行或騎馬瞬時可以享用。在社會管理上,在環繞原有城市的外圍另外建設一座新城,就出現了行政管理上的兩座城市,但如有了專設的快速交通,兩座城市居民實際上屬于一個社區,但愿能給地方愈來愈大的自治權。有一種幾乎到處都有的思潮,那就是急切需要一種解決鄉村人口下降、大城市人口過多的對策。建設田園城市,倫敦地價將大大下跌,納稅人的地方稅負擔甚至有所加重,倫敦人的住房和留下人的就業問題,那些貧民窟房產怎么辦,都需要解決,重建倫敦的日子還未到來。
《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曾被譯成世界20多種文字,流傳全世界,田園城市運動也發展成世界性的運動。英國于1899年建立了田園城市協會(Garden City Association),以后改名為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Garden Cities and Town Planning Association),1941年改稱城鄉規劃協會(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ssociation)。在英國,經霍華德規劃設計,建設了萊奇沃思(Letchworth)和韋林(Welwyn)兩座田園城市,有資料顯示,萊奇沃思于1903年建成,歷經一個世紀后,仍然是最宜人的人居環境之一。1920年開始建設的韋林(Welwyn),早已成為現實中的理想城市。在奧地利、澳大利亞、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波蘭、俄國、西班牙和美國都建設了“田園城市”或類似稱呼的示范性城市。1928年5月1日,霍華德逝世于他傾心的韋林田園城市。
“田園城市”理念在中國的傳播和實踐
《明日的田園城市》于200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對全書的解讀日見深入。譯者金經元認為,霍華德倡導的不只是城市的規劃理念,而是一種社會改革思想,即用城鄉一體的新社會結構形態來取代城鄉分離的舊社會結構形態,吹響了人民城市的號角。
2011年9月24日,首屆“現代田園城市高峰論壇”在西安舉行。2012年8月25日至26日,第二屆中國現代田園城市高峰論壇也在西安舉行,來自國家相關部委、陜西省、西安市、咸陽市各級領導,以及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金融界、企業界、城市代表300余人參加了論壇活動。并以“中國現代田園城市聯盟”的名義發出了《共建田園城市,統籌城鄉發展的西咸宣言》。《宣言》清楚地知道,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化財富,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快速進步與文明發展。但在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我們也遭遇了工業化文明與急劇城市化帶來的一系列不斷加劇的“城市病”,如犯罪、擁擠、貧困、環境惡化、能源緊張、交通擁堵等,由此而來的是日益嚴重的“社會病“,如城鄉斷裂、貧富懸殊、城市人群精神焦慮、人際關系緊張冷漠等等。《宣言》清醒地意識到,無限擴張的中國城市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和社會環境承載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擔負著歷史上最空前的資源消耗和最繁忙的經濟活動,面臨著歷史上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挑戰以及社會管理的挑戰。環境紅利在透支,人口紅利在透支,土地紅利同樣在快速透支,中國的城市發展到了面臨急需改革的時刻,我們必須積極探索一種新型的城市發展路徑來緩解當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之間的緊張關系,以構建一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宣言》也欣喜地看到,在西北這片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土地上,西咸新區在8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們可以同時享受城市的福利與鄉村的美麗,實現田園牧歌式生活理想。西咸人正在積極探索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的現代田園城市,并為建設一個人們夢想的“明日的田園城市”,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增長、城鄉統籌發展的生態型城市,一個中國城鄉統籌的范本、未來城市建設的標桿而不懈努力。
《宣言》倡議:社會各界共同致力于中國現代田園城市的探索,避免城市的無序擴張,在經濟發展、城鄉統籌、基礎建設、產業轉型、人力資源合作以及社會管理等方面展開全面、廣泛、持續的合作,并形成長效合作機制。積極整合各方面的要素流動,將先進性生產要素不斷向田園城市聚集,建立統籌規劃機制。繼續加強國內外城市間的戰略合作,探討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探索田園城市新型城鄉形態。讓我們攜起手來,以西咸新區為起點,統籌城鄉,合理布局,共同構建一個“工業園區化、農業現代化、土地集約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城市田園化”的理想城市與理想社會。
成都市委黨校、成都行政學院、成都市社會主義學院副校(院)長邵昱博士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是“城市規劃的經典,社會改革的創想”,并就“田園城市”的由來、定義、誤讀、精髓、實例、數十個國家百年實踐和現實詮釋等表明了個人的理解。他說,1919年,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與霍華德協商,對田園城市下了個簡短的定義:“田園城市是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業而設計的城鎮,其規模要有可能滿足各種社會生活,但不能太大;被鄉村包圍;全部土地歸公眾所有或者托人為社區代管。”實際上,“田園城市”不僅是城市規劃的理論指導,也是社會改革的創想,他不僅針對城市規模、功能布局、人口密度、環境保護等提出一系列主張,還設計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統籌城鄉的社會制度,目的在于推動城鄉均衡發展。它不是似是而非的“花園城市”、“衛星城市”。田園城市的“田”重在“城鄉一體”,“田園城市”的精髓是“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大城市也能建“田園城市”。成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是“一個城市的遠大理想”。
除了成都提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以外,由清華大學2006年修編完成的江蘇省邳州市新城核心區規劃及城市設計方案,被兩院院士吳良鏞稱之為“田園城市”。浙江德清縣提出要建設山、水、城為一體的現代田園城市。廣州市花都區提出要著力構建四大主導產業功能區,“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建設新田園城市”。
在中部農區建設田園市鎮的構想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幾年來已取得了很大成績,為何又提出在中部農區建設“田園城市”的要求,是不是“半路殺出個李逵”?
簡單地回答是:在中部農區建設田園城市,主要是針對“半城市化”和一些農村“趕農民上樓”、建成的新農村淪落為“空心村”、農業衰弱等城鄉之間“中途沉陷”的實際,在大中城市與散落的農村之間建起一座持久穩定的外聯大中城市、內聯廣大散居型農村的“橋頭堡”、“紐帶”、“蓄水池”,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和城鄉統籌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如此,恰恰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新需要,更是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深入和持續發展。其具體理由,主要在于:城市化的趨勢不可阻擋,隨著城市化時代的到來,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到2050年有可能形成8:2的城鄉人口結構;農業畜牧業和園藝(果蔬)加快集中;農業種植業的經營規模必然逐步擴大,相應地,居住在城鎮附近的“走耕族”不斷擴大,這些“走耕族”需要相應規模的城鎮來承載;只有農村城鎮的吸引力包括勞動收入、社會保障和居住環境等超過大中城市,才能吸引人口返回就近農村,確保城市農產品的供應;只有建設一批田園式城鎮,實現聚合發展,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職業農民的兼業機會,才能留住農村的人才;只有形成田園城市——田園集鎮——中心村——“桃花園式”散居型村落的農村地理新格局,才能為縣域和農村的政體改革創造新的載體,實現“先立后破”,走出縣域和農村政體改革的困境;中部農業省區尤其是傳統的農業縣區,城鎮化相對比較落后,農業生態環境相對較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可以減少拆遷和重復建設,更好繪制出更新更美的圖景;有利于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城市建設、“鄉土中國”與“城市中國”、環境友好與社會和諧的有機結合。總之,建設田園市鎮,能夠為城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改革提供全新的地理布局和新的載體。
在中部農區建設一批田園市鎮的總體構想是:在城鄉空間布局上,以現有城鎮和中心村為基礎,建設一批20萬城區人口的縣級市(縣城關鎮)、2萬鎮區人口的鎮、2千人口集中居住的中心村和星羅棋布的“桃花園式”散居型村落。在時間上,30年目標,一次定位,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逐步完善。
在中部農區建設一批田園市鎮,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對中國的田園城市給出準確的定義。防止把田園城市等同于“花園城市”、“衛星城市”,實現市鎮村內部環境、居住、產業和社會建設的有機結合。在筆者看來,中國田園市鎮的定義可考慮:從城市擁擠、農村衰落的實際出發,選擇農業資源較為富裕的中部平原或淺山區,有計劃地規劃和建設一批外聯大中城市、內聯廣大農業區的優于大中城市和現有農村生活的現代市鎮,實現農林牧副漁工商運建服綜合協調發展,為城市提供豐富而優質的農產品,為居民提供持續的就業機會、良好的居住環境和相適應的組織方式,實現現代城市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鄉土中國”與“城市中國”、環境友好與社會和諧的有機結合,成為聯結城鄉的“橋頭堡”、“紐帶”和“蓄水池”。田園市鎮的核心或最高目標是“可持續”發展,讓居民能夠持續“永居”,不為生存、生活、發展所迫而游走于城鄉之間。
要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理念和優秀成果,科學制訂田園市鎮的規劃和指標體系,防止低水平的盲目建設和主觀臆想。
田園市鎮和中心村的半徑設定,要從城鄉和地區人口流動的趨勢、期限和產業前景出發,防止“空心市鎮”的發生。
要有土地、投資等一系列政策創新。比如田園鎮和中心村所需增加的建設用地,除了已有的建設用地充分利用外,是否還可以通過由近及遠的“推磨式”互換辦法,即城鎮或中心村建設所需的新增土地,實行“差序式”、“推磨式”互換,使土地被建設占用后的農民能夠就近獲得等量或等值的土地,減少失地人口和土地價值的流失,降低建設用地的成本,又實現農民通過“差序式”、“推磨式”互換,“帶土地進城”。
移居到田園市鎮和中心村的農戶,繼續維持已有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允許先移居、后處理原地原有的住房等設施,建新不棄舊,逐步過渡,防止農村現有住房的大拆大建。
切實加強公共設施建設,為“走耕族”提供所需的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