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現精準脫貧,是關系我國能否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最關鍵戰役。但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一些地方干部沒有真正投入到脫貧攻堅主戰場,沒有真正用心去琢磨如何發展地方經濟,提高貧困群體的實際收入,而是忙于在辦公室填表格、編數字,這嚴重違背中央扶貧的有關精神,必須采取有力舉措堅決治理。
如何治理?需要注重三個有效結合。
要把脫貧攻堅和全面從嚴治黨有效結合起來。打鐵還需自身硬,基層黨組織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要切實解決好在一些黨員干部身上存在的問題。一是貧困地區黨員干部要進一步加深對貧困危害性的認識,努力提高扶貧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二是要進一步堅定貧困地區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堅定只要擼起袖子認真干,就能闖出一片天地,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念。三是要切實加強貧困地區黨員干部的作風建設,黨員干部一定要密切聯系群眾,真正沉下身子、深入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四是對扶貧領域中出現的腐敗問題,一定要嚴肅處理,決不能心慈手軟。越是落后的地區,越要注重反腐敗。五是要進一步建立完善扶貧監督考核機制,除加強黨內監督外,還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監督積極性,要進一步加大隨機抽查力度。六是要把扶貧業績作為貧困地區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據,要優先提拔扶貧業績突出的干部。
要把中央脫貧攻堅的精神實質和各地貧困的實際情況有效結合起來。各地應當根據自身實際制定靈活有效的落實制度,不能生搬硬套、形式主義地落實中央扶貧政策。扶貧最重要的是要扶真貧、真扶貧。但實踐中,一些地方在落實中央扶貧政策時,不深刻領會和把握精神實質,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有效制度。一些制度形式上看很精致,但實質很不精準,很不接地氣,導致產生巨大的落實成本或者根本就落實不下去,這也容易催生“數字脫貧”。因此,各級干部一定要重視調查研究,切實到一線去,到貧困群眾中去,了解貧困群眾的真實情況、致貧原因、真正需求,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制度與措施,把中央的扶貧精神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形式上落實,實質上落空。對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貧困面積大的地區,應當更加注重產業精準問題。發展產業,一定要尊重市場規律,應立足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要進一步推進貧困戶組織化和合作化建設。對貧困戶而言,積極推進組織化和合作化建設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從經濟方面看,通過規模化和分工化,可以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從精神方面看,有利于培育貧困戶的歸屬感和互助合作精神;從環境保護方面看,組織化和合作化生產,能大大降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管理成本。要進一步發揮好強者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建立完善各單位、各龍頭企業、各合作社和各協會等與貧困戶之間的聯系幫扶機制。要進一步加大貧困戶人力資本建設力度,讓貧困戶實現有能力脫貧。要把扶貧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對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社會保障實現全面兜底脫貧。
要把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有效結合起來。從一些地方扶貧的實際情況看,還存在一些識別不精準的問題。識別不精準的原因多而復雜,為解決此問題,除了建立細密的精準識別機制,還要注重從制度上著手,鼓勵和倡導貧困戶誠實申報,例如,應盡快探索建立和完善農民財產收入申報制度,充分運用現代網絡等先進科技,盡可能把農民的各種經營收入和勞務收入,通過大數據平臺等手段實現客觀準確統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民誠信檔案,對講誠信或誠信度好的農民,要有相應的激勵制度,對不講誠信或誠信度差的農民,要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作者單位: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