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是產業之基、民生之本、可持續發展之源。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堅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國際競爭水平要求農村經濟以農業為本。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倘若農村經濟不以農業為本,則既會影響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也會影響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農業是產業之基、民生之本、可持續發展之源
(一)農業是產業之基
農林牧漁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性產業。農業是國民經濟其他生產部門成為獨立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切非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規模、速度甚至結構、質量,都要受到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高低的制約。農業強則基礎強,而目前我國的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農業不僅具有食物供給功能,還具有原料供給、生物能源、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國際競爭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經濟潛力,不斷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努力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倘若農村經濟不以農業為本,則既會影響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也會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農業能擴大內需
我國農村幅員遼闊、地理氣候多樣、資源物產豐富,決定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持續的巨額投資,研發生產農資農機、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農資農產品物流、拓寬農產品工業用途等具有廣闊市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農產品需求持續增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不斷提升,這也為農業開辟了廣闊市場。廣闊的國內農業市場能不斷推進農種業、涉農工業、涉農服務業發展,而國內農種業、涉農工業、涉農服務業又能促進農業市場不斷發展。若農村經濟不以農業為本,則廣闊的國內農業市場將被大大縮小,農業市場挖掘將遠不充分,農業內需拉動也遠不充足。
(三)農業是民生之本
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目前我國13.8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5.9億常住農村居民的重要生計來源。農業既為廣大農民提供了眾多就業機會,也是其收入的重要來源。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一動,整個物價都會跟著變動,這將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消費水平。因此,農業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社會的現代化。
(四)農業是可持續發展之源
農業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互交織在一起的。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和環境最相融。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既能保持生物多樣性、物種可持續性,促進自然資源持續增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也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生產生活所需農產品、原料、燃料等,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而,基于可持續發展角度,宜鼓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立體農業,宜提倡以家庭經營為重要基礎、以合作經營為重要組成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而宜減量使用或盡可能不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宜謹慎發展城市資本趨利推動下掠奪式用地的無機化、工業化、規模化農業。
二、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堅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要求農村經濟以農業為本
(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求農村經濟以農業為本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可持續發展、規劃管理、宏觀調控的戰略需要。農地農用是區分城鄉主體功能的根本原則,是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的關鍵舉措。農村經濟以農業為本,既有利于集中有關資源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也有利于國家支農惠農政策更集中地落實到農村,確保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農村面貌不斷改善;還能避免分散發展工業帶來的對農地過度占用等問題,有利于保護農地,穩定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
(二)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要求農村經濟以農業為本
土地尤其是農業用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應堅持農地農用原則,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然而,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中,耕地減少過多過快,且建設用地面積已相當大。也有相當部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些鄉鎮企業用地,存在不符合規劃、不符合用途管制等問題,不少農民或集體經濟組織自行用自己的土地辦企業。因而,我們不能再盲目擴大、粗放式開發建設用地,而應著力于集約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并復墾不符合規劃的集體建設用地;在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中,土地符合規劃應是其中的一個前提。倘若農村經濟不以農業為本,則會容易侵占更多的農地,導致更多的農地非糧化、非農化,進而導致地力退化或被破壞。這既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不利于城鎮集約緊湊發展、二三產業集聚高效發展。
三、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國際競爭水平要求農村經濟以農業為本
(一)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要求農村經濟以農業為本
我國農村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理氣候多樣,因而農業物種繁多、農產品豐富、農業市場巨大;我國農村人多地少、聚村而居,農業歷史悠久,在精耕細作、用養結合、地力常新、農牧結合、鄰里相助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營經驗,積淀了深厚的農村傳統社會文化,從而具有中國獨特的農耕文化與鄉里文化;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地理氣候不一、資源條件不一,廣大農民探索出了多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因而,我們要發展現代農業,就要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好中國特色現代農業,本身就是對世界農業的重要貢獻。
(二)提高農業國際競爭水平要求農村經濟以農業為本
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裝備水平普遍滯后,農民老齡化較突出、兼業化程度高、職業化水平低,農業發展方式較粗放,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結構不夠優化,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凸顯,農產品加工深度和增值程度較低;農產品市場體系和物流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業發展支持體系、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仍不健全;而且國內農業生產成本逐漸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等等。總之,我國農業國際競爭水平并不高。而糧食是與人類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核心產業,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經濟戰略資源,是全球的戰略產業;你一旦把握了糧食,就把握了自己的命脈。農村經濟應以農業為本,并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國際競爭水平。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農業更應自立更生,欲利用國際糧食市場并讓其在糧食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行不通的,飯碗需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通過國內農業市場走向世界農業市場
全球化背景下,農業面臨的是大市場。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組織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占據農業市場競爭優勢。我國農村幅員遼闊、地理氣候多樣、資源物產豐富,也決定了我國農業、涉農二三產業參與國際農業市場競爭具有獨特優勢。倘若農村經濟不以農業為本,就會降低農業的國際競爭水平,不但不能開拓國際農業市場,反而會丟失國內部分農業市場;不但受制于國外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也受制于國外的糧食、原料等供給。農村經濟以農業為本,廣闊的國內農業市場能促進農業國際競爭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農業國際競爭水平又能促進國際農業市場的拓展。
作者單位:重慶市綦江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