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五個一批”工程因貧施策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八大以來平均每年1000萬人以上順利脫貧。(光明網 6月24日)
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我國脫貧攻堅的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監督體系、考核評估體系逐步確立,脫貧攻堅的頂層設計日益完善。建檔立卡、駐村幫扶、資金監管不斷科學化、規范化,脫貧攻堅“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已經確立。如何筑牢脫貧攻堅的長效機制,完成“啃硬骨頭”的任務成為眼前的當務之急。
啃下“硬骨頭”,還需有副“好牙口”。截至目前,我們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贏得了老百姓的一致點贊。但絕不能驕傲自滿,因為扶貧工作的難點也逐漸呈現在我們面前,需要用啃骨頭的韌勁,做好接下來的工作。當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許多農村青年紛紛跳出農門,外出務工,一些地區農村黨組織干部呈現老化現象,貧困村“兩委”班子普遍老化弱化。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村官服務期滿回城,第一書記完成任務后也將陸續撤離,這些都是現實中,貧困地區將來需要面臨的問題。如何讓剛剛出現的曙光繼續照耀困難地區,如何帶領當地群眾繼續致富,如何鞏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果?這些問題都是一個個不容忽視的難點。
找到“窮根”,更須對癥施策。打贏脫貧攻堅戰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既要解決好當下發展問題,也要解決好長遠生計問題;既要攻堅拔寨、又要鞏固提高。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激發貧困群眾自身的致富動力和能力是治本之策。激發出讓貧困地區的自愈能力,自主創業創新,自發搞好脫貧開發,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自強不息,這才是最為根本的方法,也是鏟除“窮根”最為有效的途徑。
“扶貧先要扶志”,這不是套話,而是關鍵。貧困群眾既是扶貧的實施主體,又是直接受益者,激發扶貧對象的內在動力,就是激發他們擺脫貧困、致力創業的夢想。要把激發貧困群眾自發、自愿、自覺的致富愿望,作為扶貧的重要舉措,通過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培訓等途徑,扶持一批有想法有干勁的帶頭人發展特色產業,用貧困群眾身邊的典型教育人、說服人、引導人。明確奮斗的目標,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心愿望,杜絕“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參與扶貧開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貧困群眾立足自身脫貧致富的信心,激發他們自強自立、自我發展的決心和熱情。
(作者址地:四川省綿陽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