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儼然是個“天坑村”。這里四面絕壁,從坑沿到坑底的距離達1100米。全村398個村民,拿著鐵釬和鐵錘,開始用生命挑戰懸崖。6年時間,犧牲了5位村民,下莊人終于有了自己的出路……(7月13日新華網)
一個因交通與外界隔絕的自然村,不僅自產的農戶產品賣不出去,而且村民們求醫上學難可想而知。然而當地村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以自己的勤勞與付出,爭取了外界支持,建成了7.3公里的致富路,搭上了脫貧奔康的致富快車,這種精神在深入推進脫貧攻堅中值得發揚。
脫貧攻堅離不開基層組織“領導力量”。作為貧困地區的基層組織,最了解制約群眾致富增收的瓶頸問題,也深知破解問題的辦法。巫山縣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深知,交通不便是制約村民脫貧致富的原因,雖然修路的決策受到了部份分村民的懷疑,但他初心不改。而是在細致的思想工作中引導村民,他耐心地給大家算賬:只要不閑著,修一點算一點,全村人只需要10年,就可以把這條出山的路修通!終于贏得了村民的支持,修建“通天路”的規劃開始啟航。
脫貧攻堅需要發揮群眾“關鍵力量”。在四面絕壁,從坑沿到坑底的距離達1100米的地方,修建一條外出通道的困難可想而知,既或有村民沈慶福在筑路施工中意外死亡,也沒有動搖下莊村人修路的信心。雖然村民黃云會的異外犧牲,讓村支部書記毛相林產生了動搖,但是黃云會父親72歲的一聲音,“我兒子死了,但他死得光榮。路必須修,不能讓他白死了。”給了村支書以深深的鼓勵和在場群眾經鞭策。“修!修!”村民們發出的吼聲,在天坑里久久回蕩,也在毛相林的心里久久回響。激活群眾的力量,脫貧攻堅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脫貧致富離不開社會的“推動力量”。發展扶貧產業提升“造血能力”才是脫貧路上必經之路,天坑人自強不息修筑致富路的新愚公精神,深深地感動當地干部群眾和社會媒體。經過相關媒體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支援,縣農業局、重慶市交、縣交通局撥款、武裝部、社會各界的支持,不僅修通了致富路,實施硬化了硬化,同時也為脫貧產業提供了市場信息、營銷技巧等服務,現在下莊村人正利用便利的交通發展了西瓜、核桃、烤煙等基地,曾經賣不出去的農產品如今給村民們帶來豐厚收入,14年的時間,這里走出了23個大學生,被將被納入巫山縣的全域旅游線路,給他們發展產業致富奠定的基礎。
下莊村人自強不息脫貧致富精神啟示我們:要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既要靠上級扶貧政策的引領,更要發揮基層組織和群眾內生動力,才能在脫貧攻堅上交出合格答卷。
(作者單位:鹽亭縣審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