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
農民我正式答應了一筆超過千萬的天使投資,這距離我返回農村老家湖南郴州做農民已整整四年。
四年里,返鄉之路一路艱辛,有人點贊、有人吐槽;有人千里來訪、有人卻咫尺不見;但是更多的人卻是在朋友圈里“一路同行”。
我堅信,
我的返鄉城歸夢,我的農業農村夢,有一天一定會成為你我他共同的夢;
我也堅信,
我的返鄉之路,我的農業之路,有一天是你我他共同向前走的路。
——返鄉做農民呂不白
? 這四年,我用文字和圖片記錄返鄉之路。
2012年,那個被世人標上“世界末日”標簽的那一年,我收獲到了我人生里最真切入骨的一個信條——當有人離開或有人加入到你的生活的時候,人生最容易發生改變。
那會在廣州已經有了一份不錯的事業和一個美好的家庭,可以算得上實現了父母期望自己能“離農”的夢想。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這一年,我岳母身患癌癥過世和我大兒子歡喜出生,竟同時到來。
正是這段同時見證生死的經歷,讓我重新思考人生,決定顛覆自己,拋卻城里的“美好”,攜妻帶子回到家鄉的小山村。
起初在鄉鄰眼里,沒有人能夠理解我返鄉這個事情,覺得一個在外面能一年賺大幾十萬的人回到農村是不是腦殼進水了,母親甚至都不敢出去見人。
而我所要面對的不只是質疑,更還有回來后的各種不適應。
那會,微博微信興起,我就把自己的返鄉生活,包括經歷、心情、見聞、美景等,用文字和圖片,不斷分享到我的朋友圈里。漸漸的,越來越多與我有同樣夢想和經歷的人,關注我的朋友圈,成了我的粉絲。
4年,超過3000條的朋友圈,這是我的“財富”。
? 這四年,我用寒心和痛心憐惜“家鄉巨變”。
村老屋舊,房前無人;
老輩不見,兒伴離鄉;
返鄉回來這四年,
繞了無數次村道,
進了無數次瓦房,
兒時的熱鬧都已不在。
田蕪地荒,十年不耕;
林密山封,草雜路生;
返鄉回來這四年,
走了無數次田埂,
爬了無數次山坡,
兒時的景象都已不在。
我們80后這一代,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受到的教育就是“離開農村”,我們所有的努力和奮斗都是為了實現“進城”的目標。這一代人的“離農運動”留下的就是像我家鄉一樣的“巨變”。而這種巨變對于我們這類留有農村美好記憶的人來說,卻是一個痛徹心扉的殘酷現實。
? 這四年,我用實踐和行動來詮釋城歸夢想。
互聯網+農業的火熱,國家農村政策的引導,加上內心深處鄉愁的呼喚,億萬離鄉人即將掀起中國史無前例的城歸浪潮。
然而,要不要回去?!
怎么回去?!
回去能干什么?!
這樣的問題,卻是所有有城歸返鄉夢的人必須面對的現實。
有過6年上市公司營銷高管經驗和1年創業公司的經歷,加上內心對“農村巨變”的抗拒和憐惜,農業和農產品就成了我返鄉實踐的第一選擇。
我花了四年的時間,帶著鄉鄰,用農村的土貨擁抱互聯網;
我花了四年的時間,帶著思考,去接觸全國各地的新農人;
我花了四年的時間,帶著經驗,去幫助迷茫困惑的農創人。
中國農業的商業模式目前依然是80年代的套路,成功的范例很少,摸索前行的很多。農業里的商業套路,一定需要有人走在前面、去到一線實踐和行動,更需要有人把這些經驗和教訓分享傳播出去。
? 這四年里,我用游歷和分享呼喚同路人。
有人千里來訪,卻是煮茶問道,心心相惜,互為勉勵;
有人邀我游歷,只為實地診斷,解疑答惑,交流心得。
返鄉回來的這四年里,有東北的圈友跑到我們這個小地方來拜訪,而西南的小地方也有我游歷的足跡;我在不同的微信群里做分享,各種政府創業大賽的講臺上也有我的聲音;
越來越多的人聽到了我的夢想,知道了我的故事;越來越多人的返鄉夢被喚醒,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踏上返鄉創業之路,更有一幫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到我的隊伍中。
我并不曾想到,有一天,會有一個同樣有田園夢想和返鄉情懷的人,通過朋友圈觀察我,審視我,最終找到我,投資我,一起在這個時代下做一件分享經驗和智慧的事情。
未來,我和小伙伴們將一起游歷大江南北,去接觸、尋訪涉農創業者,從商業視角去解讀他們,形成一個個營銷案例和范本。再通過互聯網的平臺進行傳播,希望影響更多的涉農創業者,幫助更多的人實現返鄉夢。
我拿的這1000萬,
能夠幫助我,
實現我的夢想,
實現投資人的夢想,
實現一幫志同道合的人的夢想,
更希望能幫助億萬有返鄉情懷的人實現返鄉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