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村空巢老人的三大“難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農村青壯年人口外出務工、學習頻繁,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面對日益嚴峻的農村空巢化,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如何?面臨著哪些難題?為此,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觀察”項目平臺,于2016年對全國293個村莊、4328位老年人開展了“老年人空巢狀況”的問卷調查。
養老“難”: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經濟難題
一、養老費用多依靠自身。空巢老人的經濟情況如何將直接影響老人的生活水平。在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費來源時,我們發現,有1012位老人表示養老費來源于“自己勞動”,占比為40.76%;占比9.34%的老人表示養老費來源于“自我儲蓄”,兩者比重共計50.1%。進一步對比非空巢老人養老費,有43.75%的非空巢老人養老費由子女給,依靠“自己勞動”和“自我儲蓄”的占39.13%,明顯低于空巢老人該項比重。由此可見,雖然空巢老人多年事已高,留守家中,但養老仍需依靠自我勞動和自我儲蓄,養老費來源較為單一。
二、日常經濟支出負擔大。對空巢老人的收支情況進行分析時發現,占比25.08%的老人表示自己的生活負擔較大,支出占收入的80%以上;另有24.64%的老人表示生活負擔很大,收入已經不能滿足日常經濟支出,兩者占比之和為49.72%。進一步分析老人日常支出的主要內容,當前農村有71%的老人表示主要開支為“基本生活開支”,另有25.40%的老人表示其主要生活開支為“治病吃藥”,兩項之和占比超過九成。不難看出,近五成農村空巢老人生活負擔較大,面臨入不敷出的情況,其中日常開支和醫療保健支出仍是制約老人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低收入老人困難明顯。低收入老人表示生活負擔很重的有46.32%,而高收入老人該項占比僅6.49%,明顯低于前者。進一步對比開支情況,經濟狀況足夠開銷的高收入老人有93.32%,低收入老人該項占比為33.42%,低于前者近百分六十,另有66.58%的低收入老人不夠開銷。其中,低收入老人主要支出為“治病吃藥”的占31.89%,僅次于基本生活開支(65.05%),有19.36%的低收入老人認為其醫療保健支出負擔較重。以上說明,農村低收入空巢老人的生活仍較為困難,需要政府更多的關懷與保障。
看病“難”: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就醫難題
一、生病更期盼家人照料。當前農村醫療水平正逐步提高,但對于空巢老年人而言,“就醫難”問題仍存在。數據顯示,占比42.57%的農村空巢老人健康狀況一般,28.12%的老人有慢性疾病或嚴重疾病。同時,有46.59%的老人在生病時選擇“家人照料”,其次為“鄰居照顧”,占比13.74%。而從實際上看,農村空巢老人在生病時主要受“家人或親戚”照料的占74.59%,受“鄰居或朋友”照料的占12.70%。由此可見,多數農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狀況并不理想,老人遇到生病等情況更加期盼子女能夠在身邊照料自己。
二、就醫意愿易受收入影響。考察農村空巢老人的就醫意愿時發現,九成以上的老人表示會在自己生病時就醫,而身體狀況“健康”、“有慢性疾病”、“有嚴重疾病”的老人該項占比依次為94.90%、91.37%、91.46%,其中身體狀況為“健康”的老人生病就醫的占比最高,而健康狀況較差的老人就醫意愿相對較低。進一步分析收入與就醫意愿的關系,高收入老人會在生病時就醫的占比為96.94%,而低收入老人該項占比為86.96%,總體上而言,老人收入越高,生病時選擇就醫的比重越高。這可能是由于身體較差的老人害怕醫療支出過多,就醫意愿隨著降低。因而減輕就醫經濟負擔是“就醫難”問題的一大突破口。
三、高齡老人看病難度大。隨著農村空巢老人年齡的增加,老人的就醫意愿也在隨之改變。具體而言,低齡、中齡和高齡老人表示生病會看醫生的分別占比為93.95%、91.32%和91.23%,就醫意愿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減,其中高齡老人占比最低。進一步分析高齡老人不愿意就醫的原因,與低齡、中齡相比,高齡老人更易因“想看,行動不方便”和“在醫院沒人照顧”而不去就醫,兩者占比分別為31.82%、27.27%,僅次于“想看,沒錢看”(59.09%)。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和社會在高齡老人看病問題上需要提供更多便利。
交流“難”: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精神難題
一、交往溝通范圍有限。數據顯示,當前農村空巢老人的交往溝通范圍十分有限,尤其與非空巢老人對比,其活動范圍更為有限。在2479個有效樣本中,選擇空閑時間“在家看電視”的空巢老人有934個,占比為37.68%,占比最高,說明老人在無事時多選擇呆在家里而非外出。進一步分析農村空巢老人的日常溝通情況,有46.52%的空巢老人選擇向“朋友鄰居”訴說,占比最高;而非空巢老人更傾向于向“家人親戚”訴說,該項占比最高,為62.20%。同時,隨著年齡的增加,空巢老人選擇不訴說的比例逐漸提高。低齡空巢老人選擇“不訴說,藏心里”的占比為5.05%,中齡和高齡空巢老人的這一占比分別為5.46%、8.15%。
二、子女聯系不定且少。進一步分析子女對老人的精神關愛,調查發現,在2226個有效樣本中,與子女保持不定期聯系的老人有1461位,所占比重為65.63%,有34.37%的老人保持定期聯系。進一步分析發現,在保持定期聯系的空巢老人中,頻率為“一個星期”聯系一次的占比最高,為42.34%,其次是“每天聯系”,占比為24.29%。同時,有55.89%的子女會在“有空的時候”回家看望老人,“逢年過節”回家看望的有36.73%,“生病的時候”占2.66%。由此可知,當前空巢老人得到的子女的關懷較少,與子女的聯系多是不定期的而且次數較少,多是子女有空的時候。
三、老人精神壓力不減。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不僅與經濟狀況相關,也與老人的精神狀況密不可分。調查中我們發現,空巢老人對自我狀態的滿意度不如非空巢老人,有62.81%的非空巢老人表示滿意,空巢老人該項占比為61.43%,相對較低;同時,有68.37%的與子女定期聯系的老人回答滿意,59.54%的與子女不定期聯系的老人回答不滿意。進一步對比,生活負擔對滿意度影響較大,有76.77%的生活負擔很小的空巢老人表示滿意,而生活負擔很大的老人該項占比為53.12%,明顯低于前者。由此可知,當前仍有近四成空巢老人對自我狀態不滿意,尤其是生活負擔大、與子女聯系不定期的老人,其精神壓力也相應較大。
四、政府關愛覆蓋率低。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在空巢老人精神關愛問題上已經出臺了許多政策。然而,數據顯示,有91.21%的空巢老人未享受過心理疏導,說明當前農村針對空巢老人的心理疏導服務還未切實提供給需求對象。同時,考察農村空巢老人節日慰問享受情況,在2434個有效樣本中,有34.72%的受訪空巢老人表示自己享受到了節日慰問,另有65.28%的空巢老人表示并未享受該項政策。這表明,盡管政府已經出臺了很多針對農村空巢老人精神關愛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并未有效地“落地”。
破解農村空巢老人難題的對策建議
一、養老“能兜底”:構筑多層次的保障體系。一是加快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針對農村空巢老人單獨確定養老金的水平與發放機制,擴大農村養老保險實施的覆蓋面,讓任何空巢老人都能享受、任何養老困難都能“兜底”。二是完善農村社會優待制度。一方面,可根據老人的年齡差異,適當提高補貼金額。另一方面,針對自理生活有難度或患有重病的老人,提供免費養老服務,定期安排志愿者到老人家中打掃衛生、免費提供藥物等。三是加大農村老人的醫療投入,設立專項醫療資金,用于農村空巢老人的看病使用,同時簡化空巢老人就醫流程,可通過老年人看病免掛號、家庭醫生到家看病等方式,方便老人就醫,讓老人看病不再是難題。
二、養老“有人管”:創新多元化的照料模式。第一,培育良好家風,強化家庭照料的基石地位。不僅要滿足老人物質上的需求,也要多聯系老人、多看望老人,讓老人心有所依。第二,推動照料服務下沉,提升養老服務品質。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村民自助的方式推動照料服務機構在農村的落地生根,在提供基礎性服務的同時,注重發展性服務的拓展,針對不同需求開發多樣化的服務內容。第三,鼓勵多方參與養老,推動社會化參與。通過將服務外包給非政府組織或非盈利型組織,使其成為向農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務的主體。同時,打破行政壁壘的限制,給予社會資本一定的政策優惠,支持各類民間主體進入農村空巢老人照料領域。
三、養老“不孤獨”:打造多維度的空巢關愛。首先,注重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一是興建多種活動設施,鼓勵老人在閑余時間將棋牌室、體育設施、老年活動中心等這些場所都“用”起來。二是成立多樣文化組織,鼓勵空巢老人走出家門“動”起來。三是開展多彩活動,多多邀請歌舞隊、戲班子等為空巢老人定期表演。其次,構建空巢老人聯絡機制。在村莊內建立空巢老人“一對一”聯絡人,通過績效考核、表彰評優等方式,鼓勵干部、黨員、鄰居多與空巢老人溝通、聯系。最后,大力發展村莊內部養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鼓勵村民自主創業,本土就業,讓子女都能留在老人身邊。同時,通過“青老”幫“老老”的互助養老、義工“傳幫帶”的志愿養老等方式,讓老人在村內享受高質量的機構關懷和村內關愛。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 第156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