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在全省率先啟動“定制村官”培養計劃,定向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永久牌”村干部后備隊伍,探索出一條村干部培育新路徑。(共產黨員網 11月7日)
近百年來,我們國家為了改變鄉村落后面貌,有許多壯志青年深入鄉村,與農民一起探索農村發展的道路;早年有晏陽初、梁漱溟等前輩,近年有許許多多真心為農民服務的基層領導干部和基層人員。鄉村需要他們,他們是黨的子女,是可以帶領農村老百姓走向美好生活的青年,比如: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在農村邊學習邊服務的大學生村官、志愿者等等,這些人在農村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在看來,農村人才外流較多,“三農”工作隊伍人員不夠、年齡老化、素質偏低、本領恐慌等問題比較突出,因此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發展,就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制度安排。首先,這支隊伍要長期服務農村、扎根基層。不能是短期停留。在我國,不管是村支部第一書記還是大學生村官,主要都是一種短期任職,這些人并非從事三農工作的職業人員,因此所發揮的作用就有所差別。有些可能因為比較熟悉農村工作,在較短時間就作出了較好的成績,但是也有一些人缺少農村工作經驗,進入農村后發揮作用有限。
其次,新時代的農村建設,需要引進大量城市外來人才。我們國家要多多鼓勵年輕人才來到農村,畢竟他們是懂科學,懂技術,懂建設的年輕人,他們也是農村人民都希望。也是在當前條件下快速有效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動力的關鍵。所以做好“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新青年下鄉”等工作,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村干部,讓優秀人才快速走上治理村務、發展經濟的重要崗位。
最后,重視鄉村治理、打牢基層基礎,是古往今來執政者都必須抓在手上的大事。引進城市社區管理的先進理念,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完善村民自治組織設置,加強農民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建設,不斷提高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水平。繼續選派大學生“村官”,深入開展支農、支教等志愿服務,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村,認真組織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活動,形成合力推動農村發展的大好局面。針對這些問題,全國各地在努力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的基礎上,不妨嘗試探索“定制村官”培養計劃,通過政策機制創新,大膽定向培養一支本地生源優先、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永久牌”村干部后備隊伍,探索出一條能扎根農村的人才培育新路徑, 為農村地區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平武縣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