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廣西調研留守群體,實施動態摸底,進行精準服務;落實責任到人,加強部門協同,建立、完善留守人員管理系統;通過擴大社會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不斷完善農村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人民網》11月21日)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部門群眾的留守問題越來越引發社會的擔憂。這一部分留守者,大多以老人、婦女、兒童為主,普遍缺乏勞動力和經濟基礎,更多是缺乏愛與關懷,這也稱為一個不穩定的社會因素。作為當地的黨組織應當自覺承擔起解決留守難題的責任,其根本是真正的將群眾放在心上。
解決留守難題,要精細化群眾的差別化需求上。對于兒童來說,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教育、安全等問題,還有性格培養、價值觀樹立以及快樂成長的問題。對于留守老人來說,是如何完善充實老年生活、提高文化娛樂、心理撫慰等方面的服務。而關愛農村留守婦女,涉及婦女生產、生活、健康機制,促進留守婦女身心健康發展,不斷提升留守婦女的幸福感和安全度,還要幫助其實現個人價值。這就要細化留守群眾的各種價值需要,將問題研判更加仔細。
解決留守難題,要在部門之間聯合發力上。每個部門的責任分工不同,這就更要要構建一個綜合的協調機構,厘清各部門職能職責,在留守群眾的安全、戶籍、教育、基礎設施等方面全面統籌,集中發力,逐步構建起各年齡段的留守群眾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視”。
將群眾放在心上是解決留守難題的根本。無論從操作層面怎么豐富,關鍵還得執行者,特別是當地的黨員干部有責任和擔當,真正的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起黨支部的帶頭作用,發揚起黨員干部的標桿效應,把黨的關愛送到留守群眾手中、心坎上;另一方面,要勇于創新,逐步探索出適合當地的經濟發展道路,進一步提升新環境下農村留守人員的幸福長效管理機制。
(作者單位:成都市錦江區水井坊街道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