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雁池鄉蘇市學校校長王懷軍,把去年該縣民政、婦聯聯合開展的針對留守兒童的入戶調查結果帶到了兩會上。調查中的一些數據讓人心潮難平:該縣共有留守兒童55858人,抽樣200個家庭,雙親外出打工的占84%,留守小學生占53%,8%的留守兒童生活靠自己照顧,28%的臨時監護人身體狀況不穩定,52%的留守兒童沒有幸福感,僅有6%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未因父母外出打工受到影響,70%的孩子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91.6%的教師認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性格、品德、習慣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3月21日 中國教育報)
這些調查數據確實令人震驚,但要讓留守孩子不再留守,需要家庭、學校和政府多方發力。
家庭要發力。留守孩子之所以在性格、品德、習慣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就是因為缺失了父母的愛。留守孩子有的是祖輩撫養,有的是托人撫養,在孩子心目中,他是多余的,是父母“遺棄”的,因此,酗酒、打架、早戀、離家出走等事件時有發生。盡管祖輩給予“特別的愛”,但大多是溺愛,認為孩子缺少了父母的愛,自己要把孩子缺失的那份愛補回來,因此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把他們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花花公子”或“嬌嬌小姐”。這是走入了愛的誤區。父母的愛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因此,讓留守孩子不再留守,家庭不能缺愛。父母應?;丶铱纯春⒆踊虼螂娫拞柡?,有條件的,孩子假期時接孩子去自己打工的城市團聚,多關心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以及學習、生活情況,讓其感受到父母就在身邊,愛并沒有缺失。
學校要發力。學校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應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和心理變化。如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社會對他們的關愛;開辦留守孩子愛心輔導班、親情聊天室或組建留守孩子園地等,讓留守孩子的情感不再“饑餓”;建立師生之間“一幫一”或“一幫多”關愛機制,讓教師走進留守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感受到老師既像“嚴父”更像“慈母”。
政府要發力。如政府可以通過改革戶籍制度,完善和推動有關留守兒童與家長共同進城生活的政策,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當地政府可以通過招商引資,開辦一些企業,讓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務工,讓留守孩子不再留守。
(作者單位:湖南省武岡市職業中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