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這樣一則故事,有位企業家到西部考察,到了一戶窮苦農民家。企業家雖然到過不少的困難戶,但沒有見過這么窮的人,吃飯連雙筷子都沒有。他便想幫助這戶人家。企業家在這家房前屋后轉了一圈,看到這家屋后有一片大竹林。他心想:有這么多竹子,都不用它來做筷子,實在太懶了,幫助這樣的人有什么意義呢?企業家一點東西也沒留下就走了。這則故事同樣說明了一個道理:窮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貧窮,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貧窮。
任何一項扶貧幫困或慰問活動,為困難群眾送上的錢物畢竟是有限的,這有限的錢物只能算作“授人以魚”,解決他們一時的溫飽尚且,要想使他們脫貧奔康,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授魚”只能解一時之饑,“授漁”方能從根本上解決溫飽,但“授魚”與“授漁”之間,首先得讓他們“立”起來,自愿擺脫“等靠要”的窘境,勇于自我學習、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摘掉貧困的帽子,從此走上致富之路。
很多貧困戶之所以貧困,物質缺乏是一個方面,但更多的是沒有志氣,沒有奮斗目標,“窮慣了”,缺乏脫貧致富的志氣和信心,缺乏勤勞實干的精神,這才是主要原因。俗語說的好,“不怕人窮,就怕志短”“槍頭不快,累折槍桿”,脫貧不能一味扶、推著走,需要多出點子而不是多發票子,激活貧困戶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才是應為之舉。
“扶貧必先扶志”,擺脫貧困,必須做好思想工作,給扶貧對象精神上補鈣、意志上充電。貧困戶“自甘貧”的思想不消除,“要人富”就要走很長的路。我們的扶貧政策當然都是好政策,但這是為了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自強不息的困難群眾的好政策。只有在一種爭先恐后的脫貧風氣下,我們才能通過實干苦干闖出一片天,共同跨入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立新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