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某市統一印制《工作手冊》,取代過去不同部門印制的《工作日志》《工作紀實》等4個本子。市委負責人說:少點虛頭巴腦的東西,多去干事創業,精簡小小筆記本只是開始。
要求干工作“留痕”,需要有筆記為證,本是加強干部記憶、驗證工作落實與否的重要依據,初衷無可厚非。但一名干部對應的工作多了,黨建、宣傳、安全……如果每一項工作都弄個筆記本,五花八門不說,僅按要求寫筆記,就是一項十分龐大的“虛功”。時間占用了,精力消耗了,動手操作抓落實,必然也就被不同程度“打折”。為一個個小小的工作筆記本“減負”,確有必要。
謀劃工作、安排落實要處理好“分寸”,把握好“度”,否則就可能“過猶不及”。“工作留痕”留下了工作的點點滴滴,作為考核檢查重要內容,能夠倒逼黨員干部真刀真槍干事創業。但是,工作筆記本畢竟是一項輔助資料,相比實打實干工作,顯然要次要得,不可過余看重、過分要求。如果連記錄的格式、細致程度都要強制規范,必然陷入一種“精致的形式主義”,倒逼干部在一個小小筆記本上下功夫,把大量時間花在“表”面上,費心費力做虛功。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再優美的記錄,堆成“小山”的筆記本,充其量算是認真“落筆”,而非準確“落實”。縱然筆記寫得再好,記錄寫得再多,都是紙上功夫,花拳繡腿,產生不出任何實效。相反,只有以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在工作中勇于挑最重的擔子,敢于 啃最硬的骨頭,善于接最燙的山芋,才算是真正的落地有聲。
而且,一味在工作日記、紀實等方面做文章,還容易助長干部的投機心理。平時不注重工作推進,不狠抓落地落實,臨近考核檢查,才把干勁都花在紙面材料準備上。如此以來,真正干事創業的“老實人”可能因紙面功夫欠佳,在考核檢查中失利;而一些善于鉆考核“漏洞”,會奉承、會討好,會在迎檢材料上下功夫的人,反而會獲得好評。考核的“指揮棒”一旦走偏,既會打擊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也會誤導更多干部在工作中由實走虛,玩花架子。
目前,一些地方的形式主義作風依然十分突出,尤其是扶貧、改革等重大民生領域,形式主義越來越隱蔽,越來越“精致”,越來越“不起眼”,成為基層干部的“痛點”,也是群眾最不滿意的“節點”。這就要求地方政府靜下心來,對形式主義來一次“拉網式”大排查、大整治,不留任性的自由空間。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市涪城區水務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